浅谈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陈秀芬
浅谈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永庆小学 陈秀芬
摘 要:据我们本校有关调查,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目前有许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持久,上课不爱思考,热衷于网络、游戏、电视等多种感官刺激。只喜欢做简单的,不喜欢做复杂的,再加上有些学生态度不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计算屡屡出错。计算能力差,数学成绩也就差了。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说起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都会一致认为:现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欠,在计算中反映出的问题很多,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差的不在少数。参考最近几年的小考数学成绩就会发现,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相对比城市的孩子差。平均分普遍在四、五十分,甚至二、三十分也有。小学数学考卷计算分占的比例较大,此现象可折射出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不明算理造成计算错误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分析发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如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进位加法法则: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前一位进的1表示的意义不明确;退位减法法则: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借过来的1表示的意义不清楚,所以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学生无从下手,干脆乱写。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计算每一步乘出来的结果不知道写在什么位置,然后为完成作业乱七八糟的写,一塌糊涂。简便运算的运算定律,在两级运算中,为什么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这个道理是许多学生没有理解的,所以在简算中学生的得分率不高。为什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这么难,我想老师应该反思这个问题。《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模仿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体验,或者学生有了一定算理知识后,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使其与自己的表达思维相联系,致使知识掌握上出现异常。
二、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计算错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计算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书写不规范。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书写很随便,很糊涂。往往写6字时头写得短短的,看似0一样;写7字时一横写得短短的,看似1字;写9字时写潦草点像4字一样,或4字写得像9字,写了之后再看,自己都认错了。如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把14-9写成了19-9;16-7算成了10-7。在脱式计算15×2+19时,把没有算到的加19抄下来时,写成了加14。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而是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经常把这些数字写得自己都认不清了,因此,书写的不规范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影响。
2.写作业时不专心。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哼歌;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一边与同学讲话一边写这作业;做做其他事情,再写写作业,写着还想怎么玩。我把这些学生的作业收集来批改,研究。事实证明,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导致写错数字,或加错或减错,或用错口诀,计算失误也挺严重的。
3.审题能力欠缺。经常有些学生做作业没有按题目要求去做,或者运算符号是除法还是加法都没有看清楚。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也会偶尔如此,我们总是说他们:你太粗心了,一点不认真,以后要细心。有一次我用这句话去批评一个学习较好的犯低级错误的学生,她觉得很委屈:我明明很认真的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是错。后来还是犯同样的错。我们总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认真、马大哈等原因,导致这类学生屡次犯同样的错却得不到相应的指正。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更是不在少数,他们平时没有家长督促和辅导,这更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好好培养他们审题习惯和审题能力。
4.做完作业没有检查的习惯。学生除了题目要求要验算的就验算,题目没有要求的,一概不喜欢验算。我们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是为完成作业而完成的,不追求质量,做完后就做其他事情或玩去了。其实有些地方,学生稍做仔细检查,像一些抄错数字,用错规律等问题是完全可以改正过来的,但是多数同学没有养成写好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针对现阶段学生的计算存在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
一、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该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多加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探究14减9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破十法”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摆出14根小棒(1捆和4根),让学生观察思考:14根小棒该怎么减去9根。学生动手摆一摆发现,4根不够9减,用1捆小棒里面的10根来减去9根,还剩1根,再和4根合起来是5根,所以很快算出14-9=5。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中,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很快就理解掌握了用“破十法”计算的算理。再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难度,特别是竖式计算的时候,乘得的结果写哪个位置很不明确。教学例题:一箱牛奶24瓶,12箱一共有多少瓶?出示直观图让学生观察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瓶,就是求12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想法:1.可以先求出2盒的牛奶是多少瓶,即2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牛奶是多少瓶,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2个24得48,所以又要和乘数2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 加强口算训练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训练。低年级要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表内乘除法,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要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以外,一些特殊的、常用的算式如:25×4=100、125×8==1000、25×8=200、10×10=100、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15×15=225等要学生熟记,这样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强口算训练,我常常采取定时定量的卡片练习方法,每节数学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或口算或听算。在训练形式上也是多样化的,如开火车、有奖速算、夺红旗、团体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学生既感兴趣,口算能力又得到提高,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大量事实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平时多强调学生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涂改改,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即便打草稿也要工整、有条理。
2.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引导学生做计算题时,动笔之前要先审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然后才动手计算,事半功倍。而且计算准确率高。
3.养成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种习惯。计算时,做一题验一题,算一步验一步,计算完后,再整体查一遍,包括题目要求、数字及运算符号、计算方法等都要认真检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学生每一次作业都要坚持做到认真检查,要求多了,强调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验算的习惯了。
四、重视笔算练习的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数学练习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数学作业,通过作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自觉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优化练习。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趣味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