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鸣:谈谈怎样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谈谈怎样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第二中学 谢金鸣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热爱学生,动之以情,善于使用情感的语言,微笑教学,融洽心灵”以最大限度把课文里之情,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变成学生的思想,而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热爱学生 情感语言 微笑教学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物质基础,对学生进行语文双基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独特学科。语言,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人们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情感教学的。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们便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态度。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指出:“我们不是一种讲逻辑的生物,而是一种情感动物,我们的逻辑就像一艘小小的独木舟,在又深又黑又大的情感海洋里漂流。”所以,对人的影响,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情感,能唤起人们对信息的追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处于感情亢奋的状态中,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反之,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学生对待学习就消极,从而使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可见,情感这一“动力”的重要性。而师生情感的通融,是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文中之情挪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仿效的榜样,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一种最佳的默契状态,而沟通的工具必是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课文里之情,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变成学生的思想,而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呢?
1、 热爱学生,动之以情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教师真心实意的爱学生,让爱在学生心中产生强大是驱动力,教师必须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遇事和学生商量,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主人,这是形成师生中最佳默契状态的必要条件。师爱是教师心灵美的外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在心灵上引起学生的共振,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情感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与学的进行。
现行的语文教材,它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的作品除了文质兼美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健康向上的情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相文中之情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以形成学生的思想,再转化成为学生的能力。而要这样做,教师对学生就要有充足的爱,用爱的语调启开学生情感的匣门,让真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上《背影》一文,作者从家庭的灾祸写起,铺设好父亲送子的背景。然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特别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行为,叠现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如果老师只是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授课文的语义,学生便很难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反之,老师用充满爱的语调来讲解,对学生倾注深情,并用现实中学生父亲的背影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设计这样的思考:谁都有父亲,他们的背影与文中的背影是否相似?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师生的感情就会“一拍即合”,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自己在家中辛苦劳作的父亲。“父亲”与脚夫的讨价还价,又千叮咛万嘱咐,又蹒跚而去,攀援而上买橘子回来。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父亲的举动,表达“我”的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泪下的身影;这背影,与自己的父亲多相似啊,同学们的感情便由此而升华。
2、善于使用情感的语言
荀子曰:“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孩子年幼,心理脆弱。因此,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唤起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他们上进,老师一定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经常表扬他们,暖化他们。使用情感的语言,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是使学生产生增力情绪的一种重要方法,赞科夫认为:“伴随识记过程的情感对于识记过程的进行和效果并不是完全无关的,如果学生萎靡不振地毫无兴趣地学习知识,那么识记的效果就要小得多。”老师在使用情感的语言时,学生不仅听其音,明其意,而且还会领略音义之中的感情成分,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加速思维的催化剂,在这种心境下接受信息,效率自然是高的。
教师使用情感的语言,是通过其语义深刻的言辞来表达情感的,老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老师的语言吸引,使他们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苦事。当然,要做到这样,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得像演员,要回到课文的角色中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喜、怒、哀、乐的情感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他借儿童的视角表达圣洁、温馨的母爱;同时又不乏儿童那种天真、可爱。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这一句的时候教师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撒娇、充满想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句则要用母亲担忧、焦急的口吻来读,还要读出“我”的调皮、撒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老师读的时候要用爱怜,责怪的语气?来读,而?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调皮,欣喜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这样的教学就能让学生在老师饱含情感的语言中理解体会了文中表现的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母子情深。
3、 微笑教学,融洽心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导推销上较有成效,更可以培养快乐的下一代,笑容比皱眉更能表达你的意思。”微笑,不仅是一个人面部表情的显露,更是一个人涵养外化。真诚的微笑,能给人以温暖。微笑是师生情感的“粘合剂”,学生对待教学的态度往往和情感融合成正比。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与学生进行“艰而不苦”语文学习探讨,岂不比刻板冷峻的授课更受欢迎?
微笑教学,是老师的一种教学态度,但要做到持之以恒,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常中,常见有的老师治学严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可就是没有得到学生的喜欢。他所上的课,虽不敢违纪,却不感兴趣,成绩就是提高不了。而有的老师,经常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学生很乐意接近他们,并把他们当成慈父、慈母,乐于把自己的一切告诉老师,也经常协助老师搞好班级工作,学习热情高,成绩名列前茅。两种态度,后一种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师生情感的融洽。试想,“严师”一副“凶”相,学生已怕了几分,那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求自己带着真诚的微笑走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觉得你既是一位可敬的老师,也是一位可亲的朋友。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疏远和戒备的心理,“在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知识的饮料。”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心灵,是人的内心世界,情感是心灵的窗户。心灵接触主要通过情感来实现。老师的微笑才是沟通心灵与情感的桥梁,是融洽师生感情,搞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