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红珍: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岩前伏虎小学 陈红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呢?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随时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控制者。而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前教导和接受、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动合作的融洽情景。教师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例如: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学生一起快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尊重学生阅读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以教参理解统一学生认识的现象。其实这种“统一”是虚假的、脆弱的,“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对文章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1、在学生感情朗读中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
    感性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有感情地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传统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统一要求,学生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较多采用齐读的方式。这种朗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情感自然流露。
    如教学《鸟的天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时,我在学生充分感悟、理解、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朗读。有的学生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两个‘真’字,并读出惊讶的语气,因为这两个‘真’字,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看到的情景与原先认为‘许多株榕树’不相同而感到惊讶。有的学生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作者现在看到的是一株榕树,而不是原先认为的许多株,这样读强调了榕树的大而茂盛。”有的学生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大’字,因为‘大’写出了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这样,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产生不同的个性感悟。
    2、在学生独立思考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布鲁纳曾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解,都是具有个性的领悟,而不是统一后的接受。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不同理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后提问:“你如何评价文中的人物?”学生独立思考后,有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秦王的:“秦王是个不讲信用的人,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样的人成不了大事业,我不喜欢秦王。”有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秦王的:“这篇课文是讲秦王不讲信用,总想占别人便宜。可秦王并不这样简单。其实是秦王深谋远虑,他是在找进攻赵国的机会。一个人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有雄心壮志,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我从课外资料中了解过,秦国最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人不值得称赞吗?”有的学生是这样评价赵王:“赵王是没有主见的,一个君王,犹柔寡断,怎能治理国家?”有的学生是这样评价赵王:“赵王是很讲民主的,能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真正体现了民主。”学生截然不同的见解,萌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不就是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具体体现?
    三、拓宽学生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的活动,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也有朗读、默读、快读、跳读等方式。作为教师,不应仅仅以成人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的阅读方式能做到内心与文字的充分交流,就应支持他们。
    如教学《林海》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的方式确实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在重点语句旁写了旁注;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了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读出了秦岭的险峻,盛气凌人;有的学生用彩笔画了大兴安岭连绵不断的岭和险峻的秦岭;还有的学生在背诵描写大兴安岭“岭”和秦岭的特点的语句。多样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意思。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解决,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合理安排质疑时机,即在课前质疑,在课中质疑,在课后质疑。每次质疑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
    1、教师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后,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文写了詹天佑什么事?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要阻挠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为什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全国上下都轰动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他有哪些创新设计?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
    3、学生精读后,教师询问学生:“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又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使火车爬上陡坡?京张铁路全线竣工后,全国人民会怎样?詹天佑还主持修筑了哪些铁路?
    总之,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只要每个教师能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孩子,并创造机会,就能让他们在阅读教学中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张扬个性。

    点击次数:85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