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共鸣初探 姬君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共鸣初探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南西关小学   姬君丽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入高潮阶段,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重升学、重应试的教学历史背景下,机械练习,题海战术,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师中还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情感的教育。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一下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用爱心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会被学生接受,学生才会喜欢,这样在教学中师生才会形成愉快的合作关系。教师思想的“纯真”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爱的方式。小学生的心理已逐步成熟,开始有了角色意识,他们渴望被人接受,受人尊重。教师要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感情要纯,心意要真,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童真、童趣”。

    对于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听话的孩子,老师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感,容易接受,并能无条件给予无私的爱,即使他们偶有不到之处,也容易对他们以宽容态度待之。但人是有差异的,“十个指头有长短”,现实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遵规守纪,聪明过人。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暗示和启发,不是那么敏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不是那么迅速,可能有的学生总是脏兮兮的,甚至故意和老师“对着干”,对于这样的学生可能“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中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不断鼓励,他们才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有成就之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动机才可能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方向发展,由只为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赞赏化作为内在的需求,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个别辅导的,对他们的要求可分不同的层次,有别于其他的学生,先降低难度,循序渐进以达到逐步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给他们以更多的耐心,多加指导,经常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否则,他们将自暴自弃,从心理上抵制学习,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

    二、用教材丰富内涵来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近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及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文学巨匠等,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责任感,进而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恰是形式的新颖、形象、鲜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迫切情感得以激发,并由此引发读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台湾的蝴蝶谷》的学习。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难句掌握情况时,教师佐以充满情趣的课件:春天,山坡上野花烂漫,一群五颜六色的蝴蝶飞过。教师说:春天来了,蝴蝶“飞过花丛”。我们快采几朵小花送给她们吧!随即屏幕上散布着几朵小花,每朵花旁都有一个生字。孩子们读着生字,小花开合着;接着这群蝴蝶扇动着翅膀“穿过树林”。教师又说道:蝴蝶“穿过树林”。我们快摘几片树叶送她们吧!马上几片树叶翩翩飘来,带来了要重点把握的词语。学生快乐地读起来;转间画面出现一条小溪,溪水淙淙。教师又道:我们帮蝴蝶架一座小桥吧!只要我们把下面的句子读好,桥就会架起来了。这时出现句子,学生朗读。句子读好后,几个句子飘移到小溪上,架起了小桥。在此,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充满情趣的形式,将对学生字词句掌握情况的了解融于其中,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感悟了“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的不同,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特别高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18/5/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