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李能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 云南省南涧县无量山镇保平小学 李能书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可谓是一语道破了“读”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作用。多读帮助理解,多读加强记忆,多读帮助解惑,多读帮助学生明理,多读帮助学生悟写,等等。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那么,如何通过“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以读代讲,受益匪浅
大凡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些体会:自己辛苦备课,钻研教材,在三尺讲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课,乃至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出现了“事倍功半”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教师以讲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产生的是“要我学”的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还学生一个主动权,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品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以读激趣,寓教于乐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读”是最直接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表演读及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等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比如,我曾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首先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狡猾的狐狸夺取乌鸦嘴里的一片肉的情景?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于是我说:“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狐狸与乌鸦的对话,等一会儿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这些动物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读书了。大家边读并模仿着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神态,大约四、五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扮演狐狸和乌鸦,于是我选了一组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进行表演,虽然没有把主人公的语气表达真切,但是对狐狸和乌鸦神态表演得很好,我就针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稍加点拨,记住他们行为的不同语气,学生的兴趣很浓,都在认真领会狐狸和乌鸦的不同语气,摆着不同的姿势读,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于是我顺势诱导:“谁能说说,狐狸是怎样骗取乌鸦嘴里的一片肉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部理解了。
三、以读导学,触类旁通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者学法也。学法指导是在具体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日积月累,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的境地。说起学法指导,关键是读法指导。如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评说,指导学生通过“读”来抓住课文整体印象和主要情节。记得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主要内容和情节。紧接着,让学生勾画出表现丑小鸭“丑”和“受欺负”的句子,并让学生仔细体会,把握感情。同学们纷纷举手朗读,一个学生在朗读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时,特意把“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这些词语的音拖长、重读,让人油然而生丑小鸭“丑”的外形。另一个同学在读丑小鸭受欺负的句子时,把“啄、咬、讨厌”这几个词重读,把大家讨厌丑小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丑小鸭的可怜形象表现出来。
四、以读释疑,增进理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从生疑到释疑,可以说是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过程。何处生疑?读,在读中生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深刻越说明理解的深入。何处释疑?读,在读中释疑。我曾经教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有的说:“养蜂人为什么惊奇?”有的说,:“为什么蜜蜂是列宁的向导”,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经过认真朗读课文是提不出来的,而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只见同学们时而认真朗读课文,时而眉头紧皱,时而用笔在课本上圈点,时而低头沉思……,大约五分钟,同学们便舒展眉头,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圆满的回答出刚才的各个问题。
五、以读悟写,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读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二者关系密切。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方法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必须是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悟出的,即使教师归纳出写作的一般规律,也必须经过学生在读中自己体会,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从品评写作方法的角度读课文、理思路、明表达,进而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产生写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达到悟写的目标。
六、以读明理,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像《难忘的一课》、《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此类文章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方面进行朗读,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教育,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应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句子反复品读,以渗透“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从而渗透“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的德育教育。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出版社,2004(01).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