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束缚 收获精彩 ——执教“ 比例尺的应用”的反思 付晓红
摆脱束缚 收获精彩
——执教“ 比例尺的应用”的反思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付晓红
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九义教材人教版是这样安排的: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人教版的实验教材虽作了修改,但大同小异。以前的教学,我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准备题充分练习,作好铺垫,比如了解什么是比例尺,千米和厘米的换算进率等等,然后稍改例题作尝试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有例题的模仿,很多学生能象例题一样列出方程,少部分的学生还能这样计算 15÷(1:6000000)。当我问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一筹莫展。这使我意识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内涵,大部分模仿和记忆。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一直在思索。
今年再次执教这个内容时,想起以前的教训,我改变教学预设,彻底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不用教师苦苦的引导和费尽口舌的讲解,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对以前那样束缚学生的思维感到汗颜。对现在的教学摘录如下: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只提供一把尺子和一张地图(图上比例尺1:25000000),你们能计算出广州到南宁的实际距离吗?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与众不同。
我任由学生们猜测、测量、讨论、计算,学生兴奋难耐时才让他们板书汇报。
第一小组:25000000厘米=250千米,量得广州到南宁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所以广州到南宁的实际距离是250×2=500千米。
第二小组:2÷1=2 25000000厘米=250千米 250×2=500千米
第三小组:比例尺1:25000000,就是图上距离1 厘米相当于地面实际距离25000000厘米,也就是250千米,量得广州到南宁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2个250千米就是500千米。
第四小组:2÷(1:25000000)=50000000厘米=500千米
第五小组:解:设广州到南宁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2:X=1:25000000
X=50000000 50000000厘米=500千米
学生汇报小组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师生共同总结出求实际距离的3种方法:一扩大倍数法 (如第1、2 、3小组的方法);二关系式法(如第4组的方法);三意义法(如第5组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解题,学生笑逐颜开,成功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相同的内容, 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截然不同的表现,促使我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前的教学,处处为学生扫平“拦路虎”,使学生能顺利地接受知识,实际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在被动的状态下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无从谈起。教师只有精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操作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建构知识,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搭桥引路、引导思维的功效,又有束缚思维、形成思维定势的不足。作为教师,如何能恰到好处的导在不得不导之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让课堂能摆脱教师过多的束缚、因教师的真正引导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