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皇施丽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   云南省南涧县无量山镇保平小学   皇施丽珍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既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吗,更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文章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音乐、美术和表演相结合,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渗透;艺术教育

    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明确阐述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要把艺术教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育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把艺术教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呢?

    一、阅读教学与音乐教育结合

    (一)把音乐渗透在情境导入中

    阅读既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它既需要运用各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又需要强烈的情感内驱力。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忽视。音乐的作用在于审美,如果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中,能充分利用音乐的审美作用,将学生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和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播放了“鸟儿越过彩虹”这首大自然音乐,让学生在优美宁静的大自然中听到了燕子的声音。这时我进一步让学生说出自己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之美,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把音乐渗透在探究学习中

    这个环节是教师在梳理学生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带着问题圈点、勾画,细读课文,品评文章的精妙和结构。主动积累运用语言,把课文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时如果能营造音乐氛围,学生在动听优美的音乐情境下进行诵读、对话和习作,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有净化人的心灵的效果,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情绪会更加安静,思维会更加敏捷,这样精力就会更加集中,去有效的品读文章的精妙,消化文章的语言。


    二、阅读教学与美术相结合

    (一)把美术渗透在情境导入中

    美术教育的作用,也在于审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美术的审美作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经常运用美术的审美作用,比如我们经常在看图学文中先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这只是将美术渗透在情境导入的一个最常见的做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挖掘美术的其他方法进行情景导入,如运用教师本身的简笔画、泥工制作、剪贴画、纸工制作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把美术渗透在拓展延伸上

    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以及所看到的画面等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内容,这比单纯的抄抄写写与死记硬背强得多。

    三、阅读教学与表演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贪玩,自制力不强。根据这些特点,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儿童又是天生的艺术家,有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分,因此将表演带入课堂是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表演激发情感

    教师运用表演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使探求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学习新知识环节。比如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中可以让两位同学带头扮演老狐狸和小狐狸。一只老狐狸在树洞口唱着:“我是老狐狸,百兽中最聪明……”小狐狸接着说:“哎,妈妈,不对!人家说是狡猾。”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进行初步告知课文的教学。这样,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挖掘出来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步入阅读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表演促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可以为学生理解语言做好认识上的准备,也为学生的情感陶冶做好了准备。因此,学生在表演时能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比单纯的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更生动。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可让全部学生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纸卷对着天空看看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深深体会到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三)以表演促创新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长期的培养得来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把语音文字转化为表演艺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好途径。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很多故事性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晏子使楚》、《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等文章。这些文章不但在课内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甚至在课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大胆想象、创新、表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自摄录像,真正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刻的建设性指导意见,我们要准确把握课标精神,积极付诸于语文实践,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营造艺术氛围,将艺术教育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羊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表演艺术的实践与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14(20期).

    [3]王玉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J】.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03期.

    [4]魏应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J】. 语文学刊, 2013(24).


    点击次数:83  发布日期:2018/4/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