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段海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初级中学 段海侠
初中数学学科是义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它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数学原理从而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却不尽如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他们对此积极性不高。而教师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激发学生热情,提高自身学习兴趣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唯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东西。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能修好,又能再不变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很简单,同学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就给学生演示了我的做法,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在讲到镶嵌时,提出一个问题:用正多边形地板砖铺地面,为什么地板砖不制成正五边形的呢,动手试做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进而引导探究怎样的多边形能铺地面,原因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例子使学生即增强了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注重实践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实和现象的权利感,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充当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尤其强烈,如果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就会的如鲜花一样慢慢凋谢。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教学时应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领着学生去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这样用的好处。有如教学"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统计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同学们每天认真记载,再统计汇报,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月竟然用这么多钱?"既运用了数学的知识,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又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再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活跃数学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讲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出金字塔高度的故事,以此引入新课。趣味式的课堂引入,能引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再如,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直线、射线、线段的原形:笔直的铁轨、手电光束、琴弦,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到这三种基本图形,接着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启发学生举例谈直线公里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显示相应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认识图形、研究图形的兴趣。
四、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
例如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不管是否加以严密,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