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悟新课程 实施探究性学习 唐军玲
深入领悟新课程 实施探究性学习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电化教育中心 唐军玲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一、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探究的潜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解决心中的疑问,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和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的意识,使其想探究。
如在学习过“光的折射”现象时,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模拟渔民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然后我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在上述实验的错误判断基础之上,学生的疑问便油然而生,这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1.为什么没有叉着鱼,人的眼睛看错了吗?2.人所看到水中的鱼实际上是鱼的什么像,由光的什么规律可知道看到的鱼在实际鱼的位置的偏哪一方?3.如果我们潜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会向哪儿偏移?这样的情境创设,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加深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同时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过程。在这样有趣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的探究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激发。
二、利用“猜想假设”,强化学生探究学习
作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猜想与假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其基本要求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目标)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假设。由于猜想与假设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一种科学的预见作用,又对探究的另一环节“制定计划”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分析、实验等手段来提出有价值的猜想与假设。
比如: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对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有: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间的运动快慢”等因素有关;还提出了“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重力有关”等因素。众多的因素是否都有探究价值?都要经实验探究验证?此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摩擦力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这一猜想,与摩擦力跟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的猜想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当物体的压力由其重产生时(即物体的压力等于物重时),物体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产生的压力也就越大,使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大。但是,物体的压力与它的重力并不总是相等。可见,“摩擦力跟物体的质量(重力)有关”这种猜想与假设无意义,是错误的。去伪存真,以保证猜想与假设的正确有效。
三、指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动手能力
经过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将以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己的探究实验,但俗话说,“说者容易做者难”,受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某些实验方案不一定能实现,因此,在学生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 “学”的兴趣。探究式实验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设计出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老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整个课堂就显得很散,效率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自己的功夫下在前头,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
另外,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在课堂上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视而不管。课前准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展现,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过得既紧张又充实!
纵观新课标的探索和实践,最大的转变就是改变了教学中教和学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尽可能地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索、自觉地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