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语文学习 ——在朗读与静思中感受课堂 范仕瑛

    浅谈语文学习

    ——在朗读与静思中感受课堂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杨家浩小学   范仕瑛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经验也告知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最终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一、在读中感悟和升华

    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宁静的课堂,看似简单,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无疑,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观“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 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大声朗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者摇桂花时的欢乐,我创设了情境,边播放动态的课件,边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啦,哗啦啦……”老师鼓励孩子们:“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摇起来了。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我看时机成熟了,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韩多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王漫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李嘉欣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杨忠林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张玉璇兴奋地跳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桂花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把香气送进了我的鼻孔!”她说着,还闭上眼睛长吸了一口气……学生反复地、深情地朗读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看着孩子们个个思绪飞扬的表情,听着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我真的不忍心去打断,他们都已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当然,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自身蕴涵的情趣因素进行充分开掘,并将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被吸引、被陶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作一些能够撞击学生心灵的“情趣化”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在静思中感悟文本意境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表达学生对老师敬爱之意的诗歌。怎样才能带领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呢?结合文本特点,我采用了“静思想像法”。在轻音乐《月光水岸》响起之后,我提示孩子们用最舒服的姿势坐着,在音乐中轻闭双眼,张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的轻声描述:一群可爱的二年级学生,踮着脚尖,悄悄地走进安静的小院儿,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孩子们希望紫丁香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夜夜与老师做伴。听,风中沙沙作响的绿叶,宛如一支美妙的歌,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消除您一天的疲劳;老师啊,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在轻柔的乐曲中,在老师轻轻的描述中,孩子们的心走进了课文的意境中,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紫丁香花儿的怒放;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老师批改作业的专注;有的说,他仿佛闻到了花儿的香味……孩子们如此真切地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中,不需老师的辛苦讲解,就已经把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融会在心了。

    学生智慧的萌发、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朗读、静思与表达中去感悟文本,在美丽的课堂中去彰显个性,绽放生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 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当代著名教育家崔峦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也曾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可见,语文课堂既是一个师生、生生、生本心灵对接、合作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貌静而实动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培养了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要让学生在“静读”中感受,在“静听”中领悟,在“静思”中升华,在“静写”中回味,最终实现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境中得到心灵的修炼提升。


    点击次数:82  发布日期:2018/4/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