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邓芳:初中诗歌教学探究

    初中诗歌教学探究
    ◎ 广西省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第二中学 邓芳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篇数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颇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诗中鲜明的形象,体会其深远的意境,炽热的情感和含蓄的主题。针对这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朗读教学与想象教学是初中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
    一、朗读——记忆的体操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给它定义为,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准确连贯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化为自己的。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朗读时,不仅是口读,还眼看、心想、耳听,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从而增强了刺激、加深了记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课文朗读出来,把无声文字还原成有声语言,更便于读者消化、吸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因此,初中诗歌教学,可从朗读入手,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感受诗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朗读有范读、自读、单读、齐读;分组读、角色读、仿读、表演读••••••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但训练的措施不能太单一,避免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厌倦情绪,还要注意不宜过多采用齐读的方式。因为在齐读时,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很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语调失当等毛病。因此应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最后读得声情并茂。而且,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我首先范读全诗,使学生明确本诗的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快慢等。然后采用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表演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结果,学生不但读出了诗的神韵,感受和品味到诗的意境,而且读出了范仲淹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民族精神。在最后的背诵抽查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能在当堂课背诵下来。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又如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尤其是“醉里挑灯看剑”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三句词,更是让学生不断咀嚼体味,,把作者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给读出来,把词中描绘的连续转动的一幅幅画面扣人心弦,“看的,听的,跑的,射的,黑夜,白天”等给品味出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赤忱,一心一意为国献身的豪气,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见,教学时,只要运用适当,诗歌的内容、情感就会迁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起到培养思想品德、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说:朗读是记忆的体操。
    二、想象——理解的翅膀
    诗歌的语言凝炼,反映社会生活高度集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常常“含不尽之意千言外中”。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很难领会诗的意境、触摸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而“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既然这样,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字面上看,作者笔下的“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瘦马和断肠人”景物单调,很难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诗的意境。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先撇开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拿些景物放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第一步:勾画轮廓。一个深秋的季节,在夕阳的笼罩之下,有一颗缠满枯藤的老树,几只乌鸦,一座小桥,几户人家,还有一位骑着瘦马的断肠人。第二步:把画面染上色彩。夕阳是残红色,藤树是枯黄色、骑马人是暗黄色。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太阳慢慢沉下地平线的时候,几只灰黑色的乌鸦在一棵缠满枯藤的老树上低旋、准备归巢:一位骑着瘦马的黑衣人正迎着阵阵冷飒的西风在古道上龋龋独行。第四步:取一个特写镜头,使画面更加形象逼真。浅黄色的瘦骨伶仃的老马载着一位满面风生的黑衣人走在乱石铺设的古道上,马蹄把石板敲得“得得、得得••••••”直响,声音在寂静的晚空更显得骑马人孤独寂静,呼呼的西风更显得天地一片苍凉与萧条。这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天涯游子图”如在眼前,画面萧瑟而凄清,令人看后柔肠寸断,悲凉、惆怅之感油然而生。从而对这个有家归不得的天涯游子寄以深深的同情!学生们对那些蕴含于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得到了透彻的理解,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并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总的来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诗歌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笔者这些粗浅之见,诚望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更大的进步。

    点击次数:119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