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切入点 陈梅
浅谈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切入点
◎ 云南省大理市福星完小学 陈 梅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自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任务。文章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积累习作素材、注重语言积累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不愿写”、“没有东西写”、“不会写”的问题,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困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课题。实践证明:小学生写作能力就是在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可以说,使学生“有兴趣”,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首要切入点。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思维和性格。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论是校内的习作指导,还是校外的生活练笔,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自己的观点、想法和自己独立的风格,“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要这样,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才会得到展现,才会将积极的情绪外化为良好的实践,才能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在不断的求异、求新、求真中,才会激起学生要表达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除了教师创设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情境、激发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外,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都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突出一个“活”字。如教材里学生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的习作,教师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改写乐意写的内容。还可以灵活的调整习作时间,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即兴即写,不必非要等到习作时间到了才写。另外,习作课应该打通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障碍,使他们使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有兴趣的上习作课。总之,关键在于一个“趣”字,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首要在于教师的激趣、导趣、创趣,时间长了,学生有了习作的成功感、喜悦感,自然会爱上习作。
二、积累生活素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据此,我把积累习作素材作为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又一个“切入点”。面对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现状,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呢?我的做法是:看、听、做、读。
(一)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要把平时多看、多听、多做与练笔结合起来,注意积累直接生活素材。如看一看你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人、事、物、景,听一听你最想知道的新闻、事情、知识,亲身体验一下你最想参与的活动,所有这些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经验,都是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具体表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看到了、听到了、做过了就作为一次小练笔随手写留下来。不要求有多么完整、多么形象生动,而是有感即写、有思则发。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别人不易留意之处,想别人不曾想到之点,做到细心、耐心、有心。
(二)多读。指课内外不同种类的书籍。读是积累间接生活素材的很重要的手段。不要强调学生只读书作文,提示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而要依据学生兴趣,广泛阅读,当然读后要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不必有深刻的间接和独到的眼光,写出明白或者懂得了什么即可。
三、注重语言积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于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进行语言积累呢?
(一)依靠语文教材,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都是名家名篇,结构严谨,字、词、句都经过认真推敲。这些文章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范本。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到大量语言文字信息,便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是为写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教材中某些篇章的背诵确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在习作中总会发现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或创造运用教材中掌握的语言范例。
(二)拓展阅读富丰语言积累。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扩大阅读量中积累语言。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时,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1、浏览。在读与生活密切相关或熟悉的人、事、物的篇章时,应浏览全篇,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即可,不必字词句处处深究。
2、选读。在阅读中,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要或感兴趣的章节来细细品读,并将相关内容牢记在心。
3、批注。当读到与自己情感发生共鸣的情节之处,不妨做一下批注,写出自己的感触、见解、看法、评价。
4、摘录。对自己感触深、描写美的词、句、段、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理解后,分类摘录在专用本上。因为在想一睹为快、细细品味时,不一定能恰好找到如此切合心意的文章,不如分类摘录在本上,成为平时的语言积累材料。
5、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诗文值得背诵,课外阅读的优秀诗文也不例外。虽然课外阅读背诵没有指定的量化要求,但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多发现、朗诵、背诵课外优秀诗文。长期坚持下来,对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学无定法,教无定则,小学习作教学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无论习作教学以何种形式展开,从培养习作兴趣、积累生活素材和丰富语言积累入手无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出版社,2004,(01).
3、《作为就这样写》,方仁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2005,(04).
4、王玉强主编.作文智囊:体悟创新【M】,南方出版社,20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