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挖掘利用乡土教学资源的尝试 杨进芬
农村小学语文挖掘利用乡土教学资源的尝试
◎ 云南省南涧县碧溪乡新力小学 杨进芬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阅读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写作教学更离不开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文章总结和探讨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解决小学生习作无话可说、言之无物问题的尝试和经验。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习作;乡土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乡土资源意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以不同地区,不同名族的文化为载体,激发学生对祖国五彩文化的喜爱。在教学本单元时可衔接本地文化,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他地方文化的同时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
例如《北京的春节》,作者用充满北京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我在上这一课时,会请一些同学讲讲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在此学生会着重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除夕贴喜笺对联、元宵观灯吃汤圆等)。
又如《客家名居》,本篇课文不仅讲述了客家围屋的特点,还讲到了客家人传承的美德。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学生感慨先辈人的智慧,敬佩先辈的美德。
二、巧用乡土资源写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作文一向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认为在广阔农村,田园风情、自然风光等得天独厚,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立足本地实际,注重乡土特色,就可闯出一片新天地。学生只有真心实意热爱自己的乡土,才能关心和反映家乡的人和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从乡村自然景观中发掘习作资源
我任教学校所处的农村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教师要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
一是挖掘自然景观之美。如初春的乡村油菜花,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其间,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会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二是家乡物产之富。油菜、萝卜、玉米、小麦、水稻、蚕桑、荞麦……任何一样,经过仔细观察,皆可入文。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循季节之更迭,采四季之精华,弘乡土之文化,扬家乡之美名。
三是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变化,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也激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从乡情感悟的体验中丰富素材。
生在农村的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让他们用心去体会风俗之变化、劳动之苦乐以及至爱亲情,亲自捕捉和体味那些常人未见的,或者见而未抓的事物,从普通的微小的事情中去感受生活、去体味其中的真情。
一是体会“风俗乡情”。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千百年来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延续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在继承传统中吐故纳新,移风易俗,记录下来,这就是时代的见证。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布谷布谷,是暖暖的三月;明月当空,是举家团圆的中秋……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还有除夕贴喜笺对联、元宵观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上梁说“哨子”、祝寿做寿桃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农家之乐,陶冶了情操。
二是体验“劳动闲趣”。家乡农民勤劳俭朴,一辈子以劳动为生。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
三是体味“至爱亲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观察、剖析家庭,可以窥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全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总之,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与家乡有关的中国历史故事、传闻轶事及街谈巷议,简要地记在日记本中。学生耳听八方,搜集到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如:赣州漳江贡讲的传说、储君庙的来历、如郁孤台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大胆去访问村上的老人,了解更多的奇闻轶事,真人真事,激发他们去探索家乡的奥秘,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2).
[3]欧阳芬.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