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王立和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小学 王立和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方面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是否正确的情况下,也敢于说出来。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阐述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奇思妙想,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自主探究再创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交流合作,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活动空间,自主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形成的必然过程。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已学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圆的面积与圆柱的高的乘积。通过对比分析圆柱与圆锥有“很相似”的特征。用同底同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进行体积实验验证,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圆锥的体积是同底同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锥的高在哪里?怎样测量呢?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把握准确。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小组全体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合作,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桥梁。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特别重要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必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知识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跳跃,由“直”到“曲”,学生会一时迷茫。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实践,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用卷尺或绳子直接量、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测量、截断纸条拉直量等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当学生在探究《圆的面积》时,就可用到“化曲为直”并进一步转化为“化圆为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掌握一些其他的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概括法、类比法等一系列数学思想方法,多种数学思想、策略方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方法新颖而不失严谨,教学形式多样而不花哨。教学中借助形象事物、各种教具、多媒体图形图象等进行演示验证、分析类比、归纳总结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的困难,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融入逻辑思维锻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并能对同一本质属性的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经过不断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逐步增强。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要注重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一)注重课内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内外实践等方式,提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之一是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实际应用的过程,在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灵活处理教材,学生体验式学习。新课改的教材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学习材料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把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知识。因此,灵活处理教材、让学生体验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丰富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进行针对教材知识的调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加一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后,将不再觉得知识乏味无趣。参与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提升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学习“百分数”这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百分数的存在。例如,酸奶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有:能量5%、蛋白质6%、脂肪5%等字样,通过观察,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进一步研究解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认知上会存在偏差或理解不够全面,教师给学生引入新知识时,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学生过生日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实际分配的情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奥秘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模拟情境,在课下也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中一项必备的学习能力,在经过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之后,能够对学习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当中,教师重点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抓住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活泼好动的的特点,激发自主学习的情绪,为教学知识、巩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注重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多样化,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