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自主性学习探索 孙国强
新课程下历史自主性学习探索
◎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孙国强
随着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笔者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历史的自主性学习方面主要要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师生关系的协调;二是课堂自主性学习如何体现。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搞好自主性学习的问题。
其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
“要推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积极意愿和合理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创性,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经常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才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学生才会热情高涨,主动参与。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好生差生要一视同仁,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不以冷漠的态度伤害任何一位后进学生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让所有学生(先进生与后进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信任、宽容学生。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或不同意见。对学生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并适时的给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重新走向成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失败,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态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我始终坚持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已不再做课堂上的“权威”,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考、发现、创造的最大空间的服务者,让我的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合作探讨,也可以师生一起探讨。我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回报我的是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是对历史的积极探究,并从历史中感受到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魅力。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良好关系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就必须摈弃那种“教师是权威”的心态,尊重学生和信任宽容学生,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在课堂内外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生的热情。
总之,只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给学生的不再是“鱼”而是“渔”,我们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
其二、历史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体现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好质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老师在一边对各小组进行引导、点拨,任何各小组上台发言。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已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给学生的不再是“鱼”而是“渔”,我们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