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议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误区 胡荣辉

    浅议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误区

    ◎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胡荣辉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教学进入课堂,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实践中并没有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误区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普遍的走进了课堂,如我县高中、初中、小学每个学校的每一间教室现在都安上了电子白板,95%的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这就大大革新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确实,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它的动态性,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大容量的信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到形式多样、声光俱全的多媒体新式教法,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任教信息技术教学多年,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结合外出培训学习的感受以及平时参加公开课教研活动的观察,发现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认识上的误区

    (一)“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

    时下,谈到上公开课,就会提到多媒体,不可否认的是,借助多媒体的课堂确实是精彩纷呈,形象直观,学生特感兴趣,是不是所有的课、每节课都必须借助于多媒体呢,我认为不尽然是这样。可是当电脑普及之后,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把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能否成为新型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志。于是无论哪一级的公开课,若教师不能拿出一个像样的课件,简直是一件无地自容的事。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手段是先进了,形式是多样了,但令人怀疑的是先进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是否真的达到了从前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呢?而实际上许多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必须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老师尽心尽力钻透教材,没有多媒体的课堂也分外精彩。

    (二)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有不少教师过分地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甚至把多媒体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好的程序步骤,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这样多媒体便成了演示的工具,注重了课件的“外表美观”,却忽视了“内在实用性”;注重了教学过程的演示,却忽视了教学规律的分析探索。以至多媒体再次成为新的灌输工具,使教学成了课件的奴隶,顾及不到学生瞬间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大打折扣。以至于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 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课上,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导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使用上的误区

    (一) 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比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比学生与屏幕间的交流更为融洽、有感染力。而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多媒体则是动态的,固化的。教学中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化教学,一节课的每一句话,每个问题都由屏幕显示,而教师则一味的翻页、解读,那么屏幕便代替教师成了学生的视觉中心而忘记了板书,也就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容易导致多媒体画面切换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记不下笔记。这就会造成多媒体演示教学容易把板书教学可能实现的双向交流变成一种单向输送,容易滑入“灌入式”教学的泥坑,这不仅无法正常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导致学生更疲劳。

    (二)片面追求媒体信息的“大而全”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试听等感官需求,于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靠多媒体不断变换的画面以及各种各样的声响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就像走马观花,看是课堂容量很大,似乎获得不少,实则所学有限,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学生是被多媒体本身的画面吸引,以至这些图像信息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画面背后的深刻道理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的培养。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而不能片面追求媒体信息的“大而全”,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如果能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片断。不要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过度屏幕渲染,把整个屏幕弄得“花花绿绿”,否则,课件的质量提高了一些,但投入过大,就显得得不偿失,效果不一定相应提高。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从心理上加深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但却显得主次不分,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知彼此,甚至成为毫无意义的累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而是“教材、学生、信息技术及教师”四元关系。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应将先进的教学媒体与先进的教育思想融于一体,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无比优越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击次数:43  发布日期:2018/1/2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