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廖远辉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 湖北省利川市第二高级中学 廖远辉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化,是世界性教改的趋势,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事实越来越证明我国的劳动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是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这段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抓住了整个世界,激励着产生进化的进步。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确立创新教育的目标。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不因袭传统而是培养学生具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二、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智慧的火花,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动力.把握创新意识,改变物理课的抽象、枯燥的状态,努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意识。
谈起创新,不少教师和学生缺乏自信心,感到遥不可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中学物理课本中的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如何创新理论,提出新的方案,取得新的成果,从而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的志向,使学生意识得到激发。
2.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以理解,培养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能大胆地说出,这样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讲“密度知识的应用”中,判断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情况: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提出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羽毛下落慢、石头下落快,提出在真空中也是这样的吗?这类问题就可让学生讨论,提出各种见解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教学中创设客观的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研究“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最佳发展的高度,从而促进新旧知识迅速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
3.鼓励“质疑求异”培养学生释疑意识、实践意识。
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发表创见,标新立异,充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比如: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反证法等。在习题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法。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展开联想,提出见解和问题。总之,针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问得是否正确,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要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 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思维、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教师要唤起学生再造想象和创新想象,必须给想象插上双翼,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里驰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而开放性问题情境、往往答案多样,思维灵活,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学生通过这样的习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思维真正得到训练。
2.引导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逆向思维的方法的核心是标新立异,正是创新的含义。让学生别开生面地思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上到一个新的高度,用逆向思维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所以它是有极大的创造性。
3.凭借直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用直觉思考问题的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严密推理与论证而经直觉猜度到问题关键的一种直观性思维。它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与渐进性的中断,是瞬间的顿悟和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应经常适当地列举物理学史中不少来源于直觉思维的物理发现,同时运用直觉思维把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物理创新思维活动。突出过程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发散思维的点拨,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构筑新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适当地启发、点拨,使学生思维充分地展开,并达到应有高度,产生认识的飞跃,从而使问题拓广或延伸。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常会遇到失败。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介绍科学家伟大发现背后的艰辛,几百次乃至上千次失败中改进摸索再实验。爱迪生说过“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切的方法是什么。”一个新的设想在开始时不遇到失败,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发明者和创新者可能一而再地失败,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经过试验1600多种不同的灯丝后才找到合格的灯丝。所以,面对失败,要引导学生不急不躁,冷静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才会“拨开乌云见青天”。如我任教班有一个尖子生,喜欢动手,学了电磁学知识后,自购了一些元件设计门铃,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就是无声音。后来他气馁啦。我及时找到他谈话,给他讲了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鼓励他坚持下去,耐心细致地寻找原因。没几天,他高兴的跑来告诉我成功啦!经过这一次磨练,更激起了他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手做小制作的热情。
六、拓展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实践
传统教学,只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国外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解习题本领强,而解决问题特别是创新的能力较弱。在坚持上述做法外,我们必须拓展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创新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加强物理知识的应用教学。
(1)把物理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实用技能训练。
(2)把物理知识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注重物理技术应用的介绍,有的要求达到一定操作技能。
(3)把物理问题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社会观。
2.采取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2)上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
(3)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小制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4)不定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3.加强物理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开展物理科技活动。
(2)开展兴趣小组,实施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检索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实践。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声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如在气体性质一章中,有关水银柱移动问题,学生错误较多,为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在等温倾斜中,我把它想象为:倾斜时,水银柱竖直压力减小,因此水银柱上浮。又如在交流电一章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①线圈平垂直磁场线,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②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推广到电磁感应一章,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只要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把握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总之,作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忌主观、教条、形式化,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适时、高效地加强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克服单向思维定势消极性,鼓励学生猜想、创新,激励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