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稳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李晓霞
坐稳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 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 李晓霞
[内容提要]体文从作文从读书开始、作文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练笔中摸索、在评改中提升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读书、生活体验、摘抄、批注、观察、修改、情感的渲泻、思考的载体、心灵的抒发
把作文教学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作文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难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坐稳作文——这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感受和做法。
一、作文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阅读书籍,作文也就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助一般。语文是一门必读的学科,只有多读、勤读,才能发现其美妙,引导学生借鉴阅读而进行写作,再把生活引入写作的基础,也就是说,那些在阅读中关于融情,并能产生共鸣的同学,在写作中自然也更明白渲染的作用,更会重视细节的描写效果,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抒发情感。那么,读什么?怎么读?
1、读经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经典著作,从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得到文学熏陶,揣摩写作技巧,触发写作灵感。读书要勤于动手,要学会摘抄,学会批注。要走进书本,与作者,与作品,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们还要善于动脑,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的,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并以经典为镜子,用经典作品璀璨的光彩照出自身的不足,并试着去弥补。
2、读教材所选课文。初中教材所选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反复地阅读课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照现实生活,引发思考。比如,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学生读后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深深感动,对深沉博大的产生了情感共鸣,我乘势将话题从课文引到生活,让学生回味自己享受到的父爱,学生思绪灵动,有了具体的内容可写,写作的冲动一触即发。我又让学生细细分析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让学生仿写,于是学生对怎么写有了自己的领悟。有的同学写了父亲的大手,有的写了父亲的目光,有的写父亲的眼泪,有的写父亲的脚印,一篇篇佳作就这样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完成
二、作文要回到生活中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纸上谈兵。只有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有事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有感可发。
我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秋天了,我让学生在课余结伴去观校园,观察秋天的颜色,学生看到了火红的枫叶和爬山虎,翠绿的三叶草,墨绿的松树,金灿灿的杨树叶,还有五彩斑谰的菊花。又引导他们去观察景物的形态,学生看到了柳条儿颀长,柔软,牵牛花绕成了花墙,枫叶像手掌,落叶像蝴蝶。学生通过观察,丰富了写作内容。
我还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考试卷发下来了,我让学生诉说自己或沮丧或欣喜或悔恨或自得的情绪,领奖了,那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次离开家住校,那种孤苦无依的寂寞,又与何人说?被好友误解了,被父母感动了,对同学沉迷网络的见解,对时事的看法,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诉于笔端,于是学生的情感丰富了,饱满了,思维活跃了,作文也就感人了,有深度了。
三、在练笔中摸索
练笔是语文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自由作文。加强学生练笔的教学与指导,对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笔可以在课堂上,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阅读中获得的感悟付与文字。
例如,我在教学《芦花荡》这一课,当学生读到老头子为大菱复仇打鬼子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写出此时此刻的想法,学生写了对鬼子的憎恨,对老头子的敬佩。不仅深刻地领悟了课文内容,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还在练笔中渲泻了情感,还掌握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水平。
练笔更多在课外,在生活中完成。出外效游时,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要用心去感受,细细观察,学会去描写,提高观察能力和描写的功夫。读了一篇文章,不妨写一段随感,表达自己的思考,要过年了,学着写一副对联,为自己的宿舍取一个雅致的名字,写一段座佑铭来警醒鞭策自己,写成长日记,读了一篇美文,一段美句,不妨去仿写等等。
日记,随笔,读后感等种种练笔自由随意,不受拘束,最能抒写心灵,渲泻情感,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文字倾诉心灵,将写作变成心灵的需要,坚持下去,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文。
四、在修改中提升
“一篇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写作要重视修改,修改作文,教师要作好引导,学生才能豁然开朗,比如,学生在《秋天的果园》中这样写到:“我在果园里漫步,不时有果子掉下来,打在我身上,疼死了”。我引导学生写作要注意对事物的情感,果子打在你身上,你的情感是怎样的?是简单的疼痛,还是疼痛中还有别的感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修改:“我在果园里漫步,不时有果子掉下来,打在我身上,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吓,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样一改,感情就饱满了,文意也有了生趣。再比如有学生在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习作中写奶奶出了车祸,父亲很悲伤,我这样引导学生,父亲的悲伤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和爱,而不是父爱,并提醒学生选材要紧扣题目,学生重新选材,修改作文,并对选材和扣题有了领会。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匠心独具,引人入胜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也就变成一件让师生都感到快乐的雅事,语文教学的这半壁江山也就坐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