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生命教育在语文新课标中的渗透 胡天生

    生命教育在语文新课标中的渗透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马坝小学校   胡天生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明确指出: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的期望目标是使所有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中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关注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人的建设”作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显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回归生命本质,关注人文情怀的勇气和决心。

    那什么是生命教育呢?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等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整体健康发展的教育,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为生命的生理存在而教育。      

    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情感的唯一载体。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力量本源,是教育的元基点。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们从知识课程观狭隘的视界中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换言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下面我结合具体课文谈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从灵魂深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以“母爱”为例,让学生学会感恩

    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母爱说不完道不尽。关于母爱的课文在每册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苏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通过对母亲的婆婆的孝心、对儿女的爱心、对家庭的责任心的描述,充分体现着母亲对生命的执着。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用两个“再三”、两个“踌躇”和两个“忙着”一个“老境”两个“惦记”,细针密线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怀。对“背影”的每次描写都让作者止不住流下了眼泪,突出体现了父子情深。

    中学语文练习册中有这样一段:在一个旅游景区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在瞬间即至的生死关头,年青的母亲和父亲将自己的女儿高高举起。结果父母双双遇难,惟有小女孩存活下来。

    人类社会也好,动物世界也罢。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父母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女,把死亡之神留给自己。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震撼,从灵魂深处认识“母爱”的伟大,扎根知恩图报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好好活着。

    二、抓契机,点燃“生”的火花,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

    要唤醒潜藏在学生精神世界深处的生命意识,必须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让学生“重拾生命”。八年级的《林中之冬》的中心句是“冬季的森林里依然有众多的生命跃动着”。学生热烈地探讨母鹿分娩的“壮烈”,禽兽足印的“杂乱”,大河解冻的“辉煌”……学生在走近自然的时候,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面对生命的奇迹,学生油然而生敬畏之情,我抓住时机,朗读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的一段话:“世界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体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的很。”我接着说:“我们往往折服于自然界的生命,唯独忘了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的生命也是茫茫宇宙中最有灵性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听完后都笑了,他们对老师的解说感到新鲜与好奇。这些真切的反应显示出以往语文教学在生命话题上的缺失。

    虽然有遗憾,但是通过这堂课,“生命”的种子却植根于学生心中。生命是宝贵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位伟人说过:人生不是一只小小的蜡烛,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光辉灿烂然后去交给后来的人们。生命是伟大的,我们能轻易把生命放弃吗?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就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生命。

    三、以“顽强求生存,永不言弃”的课文进行生命教育

    节选自课外阅读《荒岛余生》选自《鲁滨逊漂流记》。鲁滨孙在海上遇到灾难流落荒岛28年。鲁滨孙孤立无援,历尽千辛万苦在岛上顽强求生存。

    鲁滨逊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身陷绝境,前途暗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很快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注意在岛上生活一辈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鲁滨孙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活着并非为了自己,而是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她,就要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人的尊严。

    人活着会遇到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等许多问题。但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顽强求生存。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课堂总结中说:“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衣食无忧,无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我们只有生命问题。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命,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美好而长青。”

    四、通过古今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生命教育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有许多忍辱负重,为了保存自己而完成历史使命的仁人志士。苏武牧羊北海边(贝加尔湖)十九年,在敌人的威逼下始终不降,他除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外,还表现了他生命的顽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终于打败吴王夫差。留下“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言佳句。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虽然身陷重围,在丛莽中虑不得脱。但仍不轻易放弃生命,留下了《梅岭三章》的英雄篇章。后来,敌人的重围被解。他又驰骋疆场,成为赫赫有名威震敌胆的十大元帅之一。

    总之,生命教育已成为关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应当自觉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真可谓心灵的释放,灵魂的重塑,生命的建构!

     


    点击次数:78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