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王庆荣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 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山营小学 王庆荣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师要以良好的素质潜移默化学生
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师要有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之情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之感。教师热爱本职事业的情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就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上进心并逐步形成严谨的思想作风。这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是非观念分明,这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最直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的用鼓励期望的语言给予启发,回答正确的用肯定赞扬的语言给予评价,回答不对的用谅解引导的语言给予勉励。这就使学生在亲切温暖情感的感染下,思想活跃,精神振奋,学习积极性也会自觉地高涨。再如教师对学生赞评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扬的手势,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尊重、理解和关怀,其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就会活跃并达到协调状态。必然以十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发奋成才。在这样的课堂情感氛围的熏陶之下,也会养成学生文明用语、关心他人、爱护同学、尊敬长者的良好品质,形成团结和谐、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好风气。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本条件。教师应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算、提问、板画、操作、制作、记录十大基本功,尤其对课堂教学运用最多的语言表达和板书,应做到:讲普通话且语言规范,口齿清晰、简练流畅,生动形象,板书文字工整、清楚正确,结构合理,板面格式规范,布局恰当、行款整齐,还必须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和微机等)。教师更要不断提高教学基本技能,主要有(1)导入技能(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事例导入和悬念导入等)(2)讲解技能(叙述性讲解、描绘性讲解、论证性讲解、启发性讲解和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的讲解等)(3)提问技能(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等)(4)结束技能(归纳式、比较式、提纲式、活动式、练习式和拓展延伸式等)(5)板书技能(纲要式、表解式、表格式、图表式、运算式和网络式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展现出良好的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性,就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不仅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质。
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素质对学生的感化作用更大。教师在言行、仪表、风度、气质和品德方面应做到衣着大方,仪表端正;谈吐文雅、举止庄重;为人诚实,言而有信;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教学认真,工作负责;为人师表,品德高尚;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以“人师”的“师表”形象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做人方面的素质。
二、课堂教学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地学习为宗旨,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的课党教学,不讲课堂效益,只靠延长课时和加大作业,不讲能力培养,只靠机械重复和题海战术,不讲教学方法、艺术和手段,只靠填鸭式灌输和死记硬背,不讲学生层次和因材施教,只按同一标准要求对付考试,不讲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只求考试成绩和及格率。不仅使学生学的枯燥无味、又苦又累,而且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智能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育效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要以讲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启发引导、激发兴趣,使学生由教师“迫学”变为自己“愿学”和“爱学”,启迪思维、指点学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和“会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由“苦学”升华为“乐学”。
三、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巩固和能力培养提高应同等重视,并达到协调统一发展。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为基本标准的,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以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牢固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
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和素质却离不开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基础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力的“量变”和“质变”,课堂教学仍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了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渐内化为人的素质。
学生的能力主要指学习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方面,有认识能力(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和动作技能(阅读、表达、自学、操作)。认知能力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且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阅读、表达、自学和操作才能提高和发展,也就是具有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才能发展认知能力。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发展为方向、素质为目的,这就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