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烹出心理活动课上的“心理味” 肖珩

    烹出心理活动课上的“心理味”

    ——安徽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析

    ◎   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芭茅小学     肖  珩

    2016年10月18日,笔者有幸参加安徽省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观摩活动。在优质课上,我惊喜于参赛教师带给学生的鲜活话题、开放的活动空间、新颖的活动设计、亲切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细节提升。教师教得开放自如,听课教师听得心情愉悦,着实有着精彩纷呈的感觉。

    反观我们的课堂,时常感觉心理活动课的特色不够明显,教师长于说教,不知不觉中把心理活动课上成了思品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传统学科设计的思路,整节课重在知识的传授,没有摆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固有模式;(2)情境创设中,采用脱离学生实际的静态素材,采用语文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答案”,灌输道理。(3)热闹的活动设计仅停留在“玩游戏”层面,师生分享流于形式,游戏引发的体验无法转换成心理成长的养分,课堂心理能量场没有形成。

    如何让心理活动课走向平实,更贴近学生的内心,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心理活动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观课谈几点感受,与同仁们商榷。

    一、目标设置要有“心”方向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于每一节心理活动课,只有设置正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教师通过心理活动课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成长的普遍问题,是心理活动课最大的意义。传统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教师制定,而心理活动课的目标完全由学生来定。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见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沟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等,教师在目标设置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学期目标。例如:在认知上,应该“了解、懂得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养成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或感悟”什么。教师在对心理活动课设置目标时,只有跳出“教”与“学”的教学思路,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才能体现出“心理味”。

        二、情境创设要有“心”体验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体验,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进行反思和改变。课上,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故事、视频、游戏、小品、案例等形式,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激发共鸣”的目的,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触动心灵,进行反思和感悟。

        例如:《学会赞美》一课,教师用“讲赞美故事拍手”的小游戏导入新课,既能愉悦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迅速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同时消减学生的防御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如“寻找快乐”一课,学生通过玩一玩、演一演、猜一猜的方法落实了教学重点;如“学会拒绝  勇敢说‘不’”一课,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引发心理上的共鸣;如“聚焦注意力”一课,教师用数字传真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这些小游戏、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乐学、合群、向上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以“我”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与讨论,作出行为选择,并阐述理由,从而引发内心强烈的冲突和改变自己的动机。

        三、课堂活动要有“心”互动

        心理活动课重在“活动”,常常将活动作为载体,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参与及活动带给他们的感受。课上不但要有师生、小组互动,还要有生生互动、多元互动,形成“团体动力”,这种动力具有强大的集体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课对活动的设计不仅需要环环相扣,更需要真正有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有“一线二互动”的意识。

    “一线”即一条课堂主线索。例如:“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在课中间环节的设计紧扣“林德曼自我激励——我要学会自信——如何提高自信”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互动”即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聚焦注意力”一课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丰富感知体验;通过让学生进行分享、表态、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获得成功聚焦注意力的美好体验。教师引入“毛泽东闹市学习”这一情景剧时,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提问:从毛泽东身上,你是否受到启发?做到聚焦注意力需要哪些基本要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让学生继续思考注意力对于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聚焦注意力是一种积极的品质。经过热烈地讨论,学生将良好的聚焦方式探讨的相当透彻,自己得出了很多建议。这样的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心理活动课由“他育”到“自育”的实效。

        四、课堂分享要有“心”能量

    一堂心理活动课的能量,一上课便开始了。因此,分享前后的各个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一)分享前,积聚能量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全体学生是否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是否做到真诚开放,是否敢说真话,不用顾及害怕说错了。教师要在课上催生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带领学生做好活动体验前的认知准备,也为分享做好心理铺垫。

        设计分享的问题要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逐步递进。例如,还是在“学会赞美”一课中,针对相声小品中的反向赞美现象(表面赞美实为取笑),教师设计了三个分享问题,即:“像这样的赞美,你们喜欢吗?”“如果你是被‘赞美’的那个人,心情怎样?”“假如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怎样赞美?”随着设问的步步深入,学生心理能量的互动也层层递进,心理成长也在悄然发生。

        (二)分享中,交换能量

    不难发现,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高,分享时却显得被动,甚至出现集体沉默的情况。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些“诱导”性游戏,刺激学生参与。例如,“音乐传花”游戏,要求音乐停时花在谁手里便由谁分享。“掷色子”游戏则更适合小组分享。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色子,每个组员(六人小组)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编号,掷色子的点数是谁,就由谁分享。这种游戏形式的分享,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利于集中团体注意力。

    当学生进入分享状态,教师应接纳、尊重学生的观点,对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在“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一课,有位女同学在分享到“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总是不敢和同学一起玩,害怕别人议论自己长得丑”。教师即时讲述了“珍妮与发夹”的故事,并以积极关注的态度,引导她自述从小自卑,感觉无力。在师生叙事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外化这种自卑,化“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为“我在自卑中不断成长,始终与自卑做抗争”。分享时,教师适时融入叙事疗法,这是专业特点的凸显,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更是促进能量流动的策略。此外,教师们充分运用非言语行为,如竖起大拇指、支持的眼神、关切地摸摸头、拍拍肩等,都能更好地促进分享能量的顺畅流动。

        (三)分享后,延续能量

    分享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处理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后续的其他学科课堂。例如,配上音乐,做个放松冥想,或是组织学生一起做放松操,舒缓情绪。同样,心理活动课的作业旨在把心理能量延续到课外。“学会赞美”一课,教师布置让每个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张赞美卡,送给身边的朋友、同学、家人……坚持一个月,看看生活有什么变化。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很有意义。

        五、课堂生成要有“心”成长

    心理教师对“现场生成”的处理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课上最容易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往往是活动中现场生成的素材,这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师及时觉察,同时相信“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倾诉中进行思考,发展“自助”能力。

    本次心理活动课上的课堂生成,根据与辅导主题的相关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无关生成

        课上,有的学生因为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不足,想要引起老师的关注,或是联想到其他的事情,出现惊人的搞笑言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想法或做法与本课的辅导主题、活动目标无关时,进行了冷处理,转移提问对象或是说“如果有兴趣可以下课后单独交流。”

       (二)相关生成

    听课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常常会回答出一些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答案。这些答案与辅导主题、活动目标紧密相关,教师没有轻易放过,及时抓住了心理活动课上“脑力激荡”的好时机。如《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面对学生的错误情绪,教师追问引导“你的意思是……”“根据你的观点……”,这些开放式的语言,让学生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问题具体化。在学生表达关键意思时,教师使用了重述技巧,“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在重述的过程中,学生在反思中对自己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相信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适当点拨,及时引导,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反观之,在与学生的分享互动中,教师也在不断积累能量,成为心理建设的宝贵资源。教师心理建设越丰富,越有利于分享环节的能量流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也越大。

    由此可见,心理活动课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同时设计精彩有趣的环节,让心理活动课更有“心理味”,让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