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苏永生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苏永生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不仅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其优劣更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误区;应对策略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不仅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其优劣更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容易走入的误区
众所周知,当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因急功近利而走入诸多误区无法自拔:第一,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缺乏系统深入地理解、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片面追求形式、不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创建,致使构建的校园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与全面育人功能相割裂,实效性差。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贴标语、喊口号,内涵肤浅,严重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行政化、无视校园文化应以精神文化为核心这一本质,人文性、教育性体现不够,品味单一而枯燥,缺乏张力与生机。要知道,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树立人的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人的坚强意志品质,更能引导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造就高雅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第四,“千人一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不够,缺乏个性,特色张显不到位。第五,不注重对校园文化建设资源的筛选与鉴别,搞“通盘使用”、“拿来主义”,缺失应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环节。例如有不少学校在引进国学资源时,片面认为只要是国学就是精典,对内容不加深入分析,一概使用。殊不知像《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内容不正是用“孝义”外衣装点下的强调“父母即真理,孩子必服从”的奴化教育糟粕思想吗?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全方位树人的生命文化。它要求建设者必须以饱满的激情、宽阔的胸襟、深邃的智慧、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去投身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含物质因素,更包含精神因素。它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需要校园内的每一份子投身其中,长期培养经营并全方位建设。这些特质都决定了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当群策群力,相应协调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不断推进到崭新高度。
1.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校长是灵魂
诚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校长才是建设的灵魂所在。笔者此处并非无限夸大校长的能耐,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明确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这不仅仅源自校长所拥有的法人代表地位,更源自校长对学校内情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思考与定位。说白了,这种引领也是别人无法替代且是校长不可推脱的责任所在。
我们都知道,一所名校并非一定要有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看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道理何在?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名校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灵魂,——即钻研、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并以此为乐的精神。所以,校长在抓好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在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校长应当注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制度引领、人格魅力引领,要做教职工的“贴心人”,要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排扰解难。只有这样,校长才不愧为学校发展的引路人。
2.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是保障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光有校长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组织机构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推进和加强建设的有力保障。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心工作范畴,调动全体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各部门、党团队组织、学生会以及各文化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加强督导检查。通过开展具有创新性、高层次的能够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要切实做到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建、各部门相应配合,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是根本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才是聚焦点,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可以在感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能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失去了这一根本属性的校园文化是毫无价值可言的,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因此,育人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育人性。
4.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是核心
精神文化历来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在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精神社会化的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也因此原因,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的原则,使校园文化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特质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是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大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园课程建设,只不过它的体现方式呈现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而隐性课程则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的校风、教风、学风、人际交往、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才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也才是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6.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是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方式与内容可以是殊途同归的,但保持其此校区别于彼校特色则是必须的。首先,从校园文化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各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特定的”、“创制的”。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绝不可照搬照抄,它更应该被突出个性发展而形成特色。其次,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方面来看,保持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建设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好比人的孕育不可能像机器的制造一样,如果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产生人类,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丰富多彩,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将变得魅力全无。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本校特质,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才可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性发展格局,才能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努力构建社区化的大校园文化观
任何学校都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更应当带动整个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包括社区层面的范畴,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树立社区化的大校园文化观。
1.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社区是一个教育资源的宝库,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户。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各届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作报告、办讲座、搞宣传;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把学生带进本社区内的超市、工厂、酒店、机关等社会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社会的存在。从而推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2.发挥学校的文化辐射引领,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学校历来是社会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辐射及引领作用,为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助力。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家委会,对家庭及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沟通,借以提高家庭的文明和谐及家庭教育的水平,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逐步提振整个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构建起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民居精神家园,为整个社区良性风气的发展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在路上,它需要无数的充满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教育人去不懈地努力与奋斗。虽然这条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