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提强:浅谈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目标
浅谈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目标
◎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二小学 陈提强
一、引言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时代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养成,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育理念变化,要求教育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为适应这一思想,教育者必须认真反思自身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托,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使自己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互动式教学理念、形象化教学理念、案例教学理念、系统教学理念、愉悦教育理念相互交融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中,我们要防止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片面化、简单化,要明白现代教育是主体人的再生产,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含量,更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适应社会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2.教育目标变化,要求老师采用先进授课思想
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中自我发展及对未来社会价值;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采用案例教学,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点拨、诱导、激励手段开展赏识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穿插德育知识,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民族优良传统寓于故事之中,启迪学生心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在这些方面着眼,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更学到如何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以后适应更高级学校学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师的道德情操教育
改革开放的发展,面对不少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现象,必须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者道德情操,是指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进入21世纪,科技日益发展,人主体地位与作用一日剧增,社会活动不仅以丰富知识为基石,更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同时要弘扬中国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正如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这里明明德就是以道德教人。这是对教育者的道德情操提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通过采取制定教师德操规定、改善薪酬制度等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安心课堂,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教育。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教师形象、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苏霍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喜欢的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好学生的好老师。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灵魂工程师、学生灵魂的缔造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做学生道德“榜样”和“楷模”,无私对学生付出关爱。在这样道德感召下,教师就能更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同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在这个基础上,迫切需要利用各种实物、图形、模仿各种实物的声音、形状,摸拟各种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道理,达到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同化,从而降低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难度和梯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开展形象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意识。可以以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参照,逐步建立包括网上讲课、网上作业、网上考评、网上答疑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使教师、学生通过网络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对教师技术教学手段培训和定期开展讲课比赛以及提供网络平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义下载、作业布置、课后答疑等活动,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