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改下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谢国和

          新课改下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京堂小学  谢国和            

       

    摘要: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模块,但是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一直采用机械式的背

    诵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收获一定成果,但是不适合长期应用。因此,改革古诗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呢?文章主要从

    “激趣是前提、诵读是基础、美育是根本、入境是关键、积累是重点”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诗,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一直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收获一定成果,但是不适合长期应用。因此,改革古诗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是前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古诗文的字词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语言习惯有很大差距,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对古诗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的情境,出示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播放与古诗意境相同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与情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读、想结合并获取知识。对学生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情境,体会意境美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可以播放天门山的雄奇和长江水势湍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人为何用“回”字的意图。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就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尽情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诵读是基础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赛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而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三、美育是根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构成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四、入境是关键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可以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深入意境,感受全诗。因为字词是古诗的“建筑材料”,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由此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在特定的诗境中体会词义的丰富性,然后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在韵味,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就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取得了“诗贵悟,悟贵入境”的理想效果。

        五、积累是重点

    教科书只是个凭借,里面收录的古诗文也是有限的。《新课标》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在附录中开列了推荐诗文70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呢?我的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学生从读诗、背诗、赏诗,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成为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 
        在拓展诵读中,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让学生从多彩的古诗文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这才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点击次数:138  发布日期:2017/12/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