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 李素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学校 李素华
摘要】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在分析种种误区的基础上提出摈弃形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作次数;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设计有挑战性的合作内容等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误区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而有的教师不论什么都合作,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对策:摈弃形式——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就变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二:合作操之过急
教师一提出问题,未经学生独立思考,马上就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或者小组成员还未等老师讲完问题,就展开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收效甚微。
对策: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拓展合作学习的深度
合作学习是倡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其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集全体同学之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必然浅尝辄止,无法深化。如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更不可能有发言的机会。所以教师万万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掌控好合作学习的节奏,经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后再组织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效果增强。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这样讨论的问题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
误区三:合作次数太频繁
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组织多次讨论,占了课时的大半时间。频繁的合作讨论反而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对策: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作次数——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一节课组织多次讨论,时间占用太多,反而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误区四:合作学习能力差
小组合作时,由于学生缺乏合作技能,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导致合作层面的浅显性。于是学习上的强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弱势者却成了旁观者,甚至无所事事。
对策: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运用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1.教会学生倾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2.教会学生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3.教会学生讨论。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小组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误区五:合作内容无挑战性和探索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而一味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不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而是走走过场,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对话交流上,设计的问题无讨论的价值、无挑战性和探索性,激发不出学生的讨论欲望或探索兴趣。
对策:设计有挑战性的合作内容——调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否则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呢?我认为一是揭示规律时进行合作。小学数学教材中,规律性知识占较大比例,这类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二是认知模糊时进行合作,现代认知论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时,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获取新知识,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这种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1-20的数字,让学生分别写出他们的因数,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但是数太多,如果每个人都逐一去写,不仅费时间,而且对新知的理解较模糊。因此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讲授权下放,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看哪组同学写得既快,发现的规律又最多。于是学生带着责任、带着兴趣、带着自信快乐地投入到了合作学习中。每个合作小组各显神通,互相配合,分工协作,不仅很快写完每个数的因数,而且发现很多分类方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将越来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将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更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