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区域研修机制建设助推农村学校内涵发展 赵开新 袁仕伦 赵怀广 张宏
借力区域研修机制建设助推农村学校内涵发展
◎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开新 袁仕伦 赵怀广 张宏
摘要:广元地处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核心区,农村教育占据全市教育重要分量。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且分布零散,骨干教师输出较多,青年教师调入较多,造成了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等方面都极不均衡,最终导致大量农村薄弱学校的存在。如何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成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区域研修机制;农村学校;内涵发展
广元地处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核心区,农村教育占据全市教育重要分量。目前,全市有中小学校406所,教学点有253个,在校中小学生217512人,在职教师18013名。其中,农村学校216所,学生46555人,农村教师5694余名。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且分布零散,骨干教师输出较多,青年教师调入较多,造成了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等方面都极不均衡,最终导致大量农村薄弱学校的存在。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村教育依然是广元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成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广元市教科所强力推进区域研修制度以达到推动市域内农村微小学校内涵发展,实现突围重生。
一、借力区域研修机制建设带动农村学校研修风气
针对广元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规模小,分布散,教师间研讨交流范围过窄,微小学校教研工作开展难开且深度不到位的情况,为统筹管理市内农村学校教研工作,市教科所设计并申报了省重点课题《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强力推进联片教研,针对一线教育教学中小而实的问题,推行区域研修范式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有效学科研讨活动:市县教研员定期组织到片区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确保联片教研更加符合实际需要;针对整理、分类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打破学校界限,将全镇中心小学、教学点教师按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区域研修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弥补了全市教研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学校“孤立”教研的模式,在农村学校间形成教研群体,优化了研修的平台,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形式更灵活,农村教师参与的机会增多,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教研无“盲区”。
二、依托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农村教师专业追求
为让广大基层教师学有标杆,近年来,市教育局在全市设立160余个省市名师工作坊(室),建立了管理机构,出台了制度办法,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坊(室)在加快教师成长方面的载体作用。市教科所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坊(室)带头作用:一是带头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带头研究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三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引领校本教研,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践中起带头实践作用。榜样的力量无穷,目前,基层农村学校争当专业发展新教师,争当名师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态势正在清晰呈现。
三、依靠校际联盟带动农村学校整体发展
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第一阶段我们推行四种小区域培训形式:核心校组织农村教师听取外聘专家和“本土”专家讲座;定期观摩核心校教研活动;组织农村教师到核心校进行“影子培训”,全程跟岗参与核心校的学科教研活动;由核心校面向成员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第二步在基层教师研修意识逐步树立基础上,市教科所给予研修共同体“任务驱动式”推进,指导共同体各成员校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具体做法为:农村学校轮流担任研修活动的“承办方”;每次活动,每所农村学校均为承担者,需承担任务;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同年级同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定期研讨。因为有任务驱动,农村学校教师由受训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每次活动,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展示,在完成任务中思考更多,参与更多,收获自然更大。
近年来,旺苍、昭化、利州区等县区以校际联盟为形式,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了覆盖全市中小学的76个校本研修共同体,不定期开展各种展示交流活动。活动期间,全市76个共同体100余所中小学1600余名教师以同课异构、课例研讨、课堂观察等为活动形式,现场观摩了问题探究、课堂模式、高效课堂等方面系列主题活动,收到了展示、交流、互动、提高的效果。在教学研究方面呈现了“苹果交换”、“无偿献血”模式,达到增强学校“造血功能”的共同发展目的。这一活动受到地方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成效受到教育界众多媒体高度关注。
四、立足现场活动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广元市教科所针对农村微小学校教师人数少,布点分散特点,以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云平台为契机,着力构建区域研修机制,提倡联片教研、网络教研。借力“跟进式”课例研修磨课磨人,借用“诊断式研训”对症处方,运用“联片教研”促进校际研修,依托“网络研修”拓展研修时空,开展“微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化,谢礼活动重塑了校本研修理念,建构了校本研修新机制,丰富了校本研修的内容,创新了校本研修方式,营造了校本研修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专业意识与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专业道德、职业幸福感逐步提高。尤其是围绕农村微小学校(含教学点),从现代技术使用、教学流程设计、观摩研讨等方面为他们倾力、倾情、倾智,量体裁衣,精心打磨。同时这些活动让微小学校老师能和区域内教师,甚至市内名师一道听课、说课、评课。
五、做实课题研究带动农村教师的专业研修
近年来,为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部编教材的实施,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核心竞争力,市教科所“顶层引领、培训奠基、任务搭桥、以评促研”,把课题研究作为基本抓手,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部编教材健康实施。一是通过引导学校、引导教师从实践人手,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目标,找准学校、教师研究起点,开放研究范围,开展“草根式”研究,让教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习惯,让教师人人走进研究。二是通过定期开展小课题研讨会和现场会,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新情况,思索新问题,开发新模式,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提高自身素质,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开展针对性研究。到位的专题培训,为小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三是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交流研讨、现场推进等活动,让教师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其自身对所研究课题的认知,调动他们已有的资源储备,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近5年实现针对农村学校立项课题330余项,全市优秀教研成果推广10余项。围绕课题开展的校本研训、问题调研、实践验证和专家指导等活动在全市农村微小学校普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