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聂斌
7
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民田小学 聂斌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进行了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和误区。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作文教学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误区;对策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仍然害怕作文、讨厌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小学作文教学自身仍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作文教学课堂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把小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在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某一城市学校,老师让学生以“玉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认识,根本不知道常吃的玉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我和妈妈把玉米从地里挖出来”的笑话。但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这就是课堂中的佳作?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丰富的,可惜老师常常把他们的思维局限于书本上,把他们的想象禁锢于课堂中,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甚至不切生活实际,闹出“玉米从地里挖出来的”笑话。
对策:创造生活,解决选材
指导小学生作文,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写作的原材料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来自生活,如果把文章比作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泥土。然而,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知道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有时让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悄悄地从他们身边溜走。当需要写的时候又“无话可说”,于是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1.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如元旦开个联欢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做个有趣的彩灯;三八妇女节给妈妈送件礼物;植树节在房前屋后种棵小树;儿童节更可大做文章等等。通过节日巧安排,让学生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出计划;节日,安排精心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节日趣事。
2.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因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的共性是喜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作文就在心中。比如经常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活动,通过活动指导观察、引导思维。让学生紧紧抓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写出观察日记。在组织学生到大自然里去找“春、夏、秋、冬”前,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相关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找”前有准备,“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比较顺利。此外,还可以精心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总之,只有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自己“真”有所动,才能写出生动的真情。利用活动展示情境,既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在乐中写作。
3.家校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
更不是语文教师一人的任务。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
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担负指导孩
子写作的责任。如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趣事、乐事、琐事都
可以写成作文,真正体现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真理。
误区二:过分强调生活化,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大凡成功和不成功的作家,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会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等。受之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会迷信生活,过分强调真实与体验,要求学生不能说假话,不能胡编乱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弄得学生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文学并不等于生活。真正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文学,这其中应有一个理性的转化过程,这种过程在创作中称之为“灵感”,即思考和再现的过程。
对策:启发心智,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
鉴于学生生活底子薄,社会阅历浅,理性思考不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像成年作家一样去体验现实生活。我们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学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因此,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间接体验生活的能力和利用想象进行转化的能力,才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何况许多“生活”是无法体验的,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死前的痛苦”等等,就只能靠想象来完成。不要以为带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要把“眼中之竹”变成“心中之竹”,再变成“手中之竹”,其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
1.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想象力。童话最突出特点就是想象。从古到今,所有的的童话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童话的想象优势,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读童话,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想象的魅力;编童话,让学生学编童话,引导学生把不会思维的说成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会说话的,由此联想到前前后后的一连串的动作。
2.精心设计作文题,培养想象。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憧憬和幻想,富有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去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分有益。比如让学生根据某种假设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班主任》、《未来的……》、《太空的旅行》、《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等。另外,进行看图作文写作训练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图作文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生活中的某个特写镜头,里面有许多“空白点”,有“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误区三:作文指导应试化
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明显带有应试化、功利性的倾向。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训练的形式、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书面作文、口头作文、记叙文、应用文、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等。但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统治地位,老师们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不少教师还布置了大堆的作文范本,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孰不知,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指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对策: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写游览类的文章,很多作文不好的学生都很害怕写这类作文。于是我调整了策略,要求学生在游览前就写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游览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游览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游览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解说词等等。游览后还可以继续写作文,可以写游览时某些人的表现;游览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可以出一期有关游览的黑板报;为游览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是在策划一次有意义的游玩。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坏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象和记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义。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广大教师应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用作文表达其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认识,充分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