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几大问题及对策 孙国强
3
新课程下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几大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张家港南沙中学 孙国强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教育领域受到的冲击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迅猛和深刻,已使传统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形态直至教学理论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引发了整个教育观念的变革。
但是,值得质疑的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授课吗?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而且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好坏、设计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多媒体课是玩的课堂,收不到实际的效果。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因此,要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一定要用好多媒体,既要考虑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又要考虑到多媒体的使用性。笔者为此针对我校和其他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制作不精致,缺少艺术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笔者听的大多数历史多媒体教学课,都存在着这样问题:制作不精致,缺少艺术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例如:某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失败》,采用ppt形式制作,过程很简单,主要运用了课本的一张地图、课本内容的板书结构、两段录像的剪接资料(关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和汪精卫反革命的情况)、几个思考题和巩固练习的8个选择题。本堂课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先展示地图,但是地图很模糊,而且老师对地图没有任何说明,就叫学生回答问题,内容跟地图没有大关系,另外,课本地图远比放映地图清晰,所以地图的演示实际是废举。本人认为,应将地图中关于北伐的行军路线用flash的形式进行演示,提醒学生注意几个关键点,而后叫学生回答与此相关的问题,再导入新课,就显生动形象。一开始就把学生拉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其二,录像资料放映效果不是很好,包括放映的比例和放映的位置关系处理都不到位,同时放映的时间过长,一方面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另一方面,教师对内容的总结过多,给学生想象、思考的余地太少。实际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将画面图象用图片设置格式上适当的进行加边框处理,加大影片的艺术效果,画面放置的位置也可适当的调整;再者,更可以将影片的内容更精要的处理,将紧扣课本的内容萃取下来。我认为如此处理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色彩配比不当,字号太小,影响学生观看。该教师使用的ppt模板底色为浅蓝,但是最后巩固联系中的8个选择题,为了区别题目与所选项的差异性,题目使用了绿色,选项运用了黑色,但是绿色和浅蓝色之间的色差对比度不强烈,具有兼容性,结果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在设计字号方面没有考虑到视觉效果,由于字号太小,中间的学生都显得模糊不清。最后还是老师把每题都读一遍,学生在思考练习,实际起不到群体性的教学效果,这与平常的传统教学没有什么差别。为改变这一小错误,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插入多张幻灯片分解运用就解决问题了。
所以,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现代技术的操作水平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急需加强或改进。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力求使多媒体课件设计既能体现其实用性,又能体现其传统无法比拟的艺术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制作过于花俏,颠倒主次关系,影响学生的视觉效果。
历史的机械记忆曾经是制约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最大的因素,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的新天地,新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化枯燥的记忆为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反思,知识结构有序的逻辑展示也使学生化零散的记忆为网络树的科学记忆,使学生在多媒体手段下的记忆呈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教学的影响,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展相互之间的学习合作、讨论、交流,网络知识的有效利用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力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如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的上初二《历史与社会》的《中国古代妇女》一课,虽然采用了技术要求较为高的flash形式,但是,内容很单调,仅仅是有关古代妇女地位底下及受耻辱的相关图片,但是在设计流程中显得过于花俏,颠倒了主次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视觉效果,在这一课件的设计中,突出课堂重点的一些图片在整个flash动画演示的版面中,占的比重只有1/3,而其他无关紧要的内容只占了2/3的比例,而且制作得很精细、很生动,包括动作按钮、动画演示程序等等,在听课中发现,学生真正的注意力不是在图片的观察上,而是大量注意旁边的一些不相关的内容,结果老师通过图片演示后叫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的时候,好多同学不知所以然,更可惜的是,多媒体设计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规范,没有学生的合作、讨论、交流的体现。而《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所以,笔者认为本课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摆设而已。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同时,还是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新课程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目标设计多媒体设计课件。
如有些学校利用多媒体手段形成了“展示现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自主探索历史学习的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技术过简单,传统教学的新包装,无法体现多媒体真正使用价值。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图方便,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程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按钮,课件变按程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便是“流水式”教学,就像我们平时的流水作业一样,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不过,笔者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程序出错,让执教者尴尬不已。从笔者所听或者接触的一些老师开设或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基本都是使用ppt软件,而且基本都是将以前传统教学中组织的教学过程运用电脑的形式来表达,实际上不过是原来传统教学的新包装,基本上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原有的定势,这说明我们在组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考虑电脑技术问题,而更多的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教学的观念和教学的模式以及我们的思维定势。并不是说只要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就证明我们贯彻了新课程教学的标准和要求。
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以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各个学校对于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操作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的就是要求迅速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质量。并切实地将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贯彻到多媒体课程中去,把它变成一种“寻常百姓事”。同时我们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的课件不妨用Office中的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制作要求不高的CAI还是很不错的。同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必要用的干脆不用,因为并不是用了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就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另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和面临的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的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自己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目前要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很少,但倘若能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四、课件容量大,学生接受慢,教学效果不明显。
多媒体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实验中,体现了其对于学生强大的亲和力的特点。学生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图文、生动的人物形象等的影响下,充分地感受到了历史真实的氛围,增强了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也同时在引导学生思维方面展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下,自主地认识历史知识内在的联系,探索着历史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尝试着知识探索带来的成功感,历史学习的方式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走出了书本的束缚,站在了一定的历史高度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去探索将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然而据笔者就一些教师进行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本人多媒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反馈意见,发现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课件容量大,学生接受慢,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是让学生有一新鲜感而已。学生普遍感觉到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不是很容易掌握,老师为了照顾到课堂的容量,演示的速度较快,像电影一样放映过去,缺乏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突出地反映出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笔记之间的矛盾问题还须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并不代表备课质量,也不代表讲课水平。立足实际灵活施教,才是讲好课的诀窍。开发优质的历史教学课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要加强历史课件的可操作性与交互性;同时历史素材库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各校课题组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