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巧借微视频 引领学生有效思考 孙旭波

    巧借微视频   引领学生有效思考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七里汤小学 孙旭波

    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说:“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思考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冷静、耐心地深入分析,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微视频凭借“短小精悍”的优势,在促进学生有效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发挥独到的作用。

    第一、 课前微视频犹如催化剂,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变浅性提问为深度设疑。这样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课前有趣的动画版微视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课前微视频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借助动态的复习衍生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

    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怎样的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顺利进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的面积是由曲线段围成的。怎样把已知图形面积的探究方法迁移到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中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有效思考的关键点。于是,我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视频:《猜猜“我”是谁?》,把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5次,在外端一剪刀剪齐,就得到三角形,然后慢慢打开,完全展开的图形就是一个近似的圆。这个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他们觉得很有意思,迫切想知道结果。学生在观看的时候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对折这么多次?”“为什么最后完全展开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圆可以等分成很多个三角形?”……

    学生在此时已不再集中于观看微视频,而是“停下来”进行一些新的、更高层次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这种数学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从“正方形——三角形——圆”到“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瓜熟蒂落,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深入、更合理。由“微视频”——“数学思考”——“圆的面积”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阶梯状态,可以逐阶迈进,而不是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第二、课中微视频犹如润滑剂,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由于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特点,学生不能一次性地掌握数学,而是需要不断思考,才能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有效思考对活跃思维、巩固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的有效思考不是凭空而降的,需要老师提供一定的环境和媒介:比如有深度的问题、自主选择的操作体验等等。此时微视频就像轴承里的润滑剂,借力微视频的短小精悍和悦听性,力求最小的能量消耗,为学生的有效思考搭建桥梁。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思维水平有差异,有的学生轻松就完成,而有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也不容易完成。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制作了2微视频:一个满足水平低的学生,内容是用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的探究过程。如果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疑问,自己想不明白可以观看这个微视频,自己慢慢想,借助微视频可以想得更清晰、更全面,力争做到“静待花开”;另一个微视频是为水平高的学生准备的,内容是探究方法的拓展延伸剪拼法和折叠法。学生完成2个图形的拼摆后,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只能用2个图形进行探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一个图形能不能进行探究?正由于学生有这样的思考,第二个微视频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把问题想得更深入、更全面。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遇到疑问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视频观看解决,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后进生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理思路、找规律,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 课后微视频犹如活性剂,深化学生的有效思考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既是科学素养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养教育。数学教学活动作为文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后的微视频以“知识拓展”和“数学文化”为主,它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思维模式,同时又是有力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既反映了思维上的合理性和价值趋向,又拓展了思想创新之路。

    比如:学习《2、3、5倍数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课堂上可能会有同学这样问:“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的数字就可以了?”“为什么3的倍数必须是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这样的问题的确可以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但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当堂解决效果不会理想。可以把这2个问题制作成微视频《你知道吗》放在课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课后由于时间充足,微视频的可操作性强,学生遇到思考的节点时可以暂停微视频;思维得到提升就可继续观看。学生开阔了思路,激活了思想,学会了思考。再比如,《轴对称图形》学完后,可以为学生提供《“赏”轴》的课后微视频,里面搜集世界上著名的对称建筑物(凯旋门、天安门、故宫、白宫……)各种旗帜、有趣的动植物等等。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再次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一步领悟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与美术工艺上的“轴对称图案”的区别,深层次的感悟轴对称图形与颜色无关。

    课后微视频的内容精彩,形态活泼,它是数学文化的升华,它是数学思维的延伸。学生课后利观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像食品中的活性剂提高学生的思考效率。

    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微视频的巧用,可以激发深化学生的有效思考;微视频的适时及时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让学生取得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形成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

     


    点击次数:115  发布日期:2017/7/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