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张小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 贵州省道真县河口乡竹林塘学校 张小兵
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指人脑不仅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能力。简言之:即有创见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今应试教育中,小学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注重教师讲解,学生只需要按所讲方法回答或完成诸多习题,以便考试时能按部就班,得高分。这种死板的注入式教学,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严重地抑制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创新思维的发展。造成了许多学生只会“二加三等于五”,就不会“三加二等于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突出创新的思维训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课题,现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此作初浅的探讨。
一、消除“注入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和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创新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教学中设计“4、40、4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很有趣。“400总比40和4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一场激烈的讨论,认真思考,有的说:“4元=40角=400分”,有的说:“4米=40分米=400厘米”,活动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在提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以上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4元=4.0元=4.00元,4米=4.0米=4.00米……”最后又接着问:“像4、4.0、4.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意境。
二、创设问题,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联系教材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创造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三、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后突然延生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简缩思维的过程和依据线索迅速作出直觉的判断。
例如:教学324/3=?时,可让学生按照已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当学生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就遇到了十位上的2除以3不够商1,该怎么办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猜想,当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18,108)时,教师不要立即作谁对谁错的判断,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商乘以除数等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验算,找出正确的答案,再让学生终结归纳。
四、因材施教,培养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度给独立自由,给予较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尊重学生创造性的个体,决不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