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 胡必梅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广福小学 胡必梅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存在许多缺失的现象,教师应利用创设交流环境、重组交流资源、培养交流技巧等多方面策略,促进数学课堂交流有效进行。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策略
课堂交流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伴交流,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的一种有效性数学活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课堂交流的目标,把“会数学课堂交流”定位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交流,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立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以积极诚恳的态度评价他人的学习活动,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农村孩子由于从小的成长环境是相对闭塞,加上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村孩子的眼界远没有城里孩子那样广阔。思维方面也更多的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自然思维”,缺乏灵活和变通。所以,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课堂交流缺失的现象:如学生数学课堂交流意识不强,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留于形式,各层面学生课堂交流机会不均等。这些严重地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数学交流”新理念,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以下课堂交流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适宜交流的课堂人文环境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宽松有序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有意无意地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让学生没有交流的安全感,很多学生因害怕出错不敢吱声,使课堂交流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再者,课堂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交流双方在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相互在精神上真正的回应与相互撞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视学生为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教师只是他们学习探索路上真诚的朋友与导师,智慧的启迪者。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只在他们需要时拉一把,扶一程,而不大包大揽的包办。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创设课堂交流所需要的安全且自由的交流氛围,和谐而适宜的人文环境。
策略二:重组学习资源,丰富交流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交流内容,挖掘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探索需要,并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为组织有效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必要时教师要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优化加工,从“课堂交流”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 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建,力图凸现教材的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课堂交流性。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勇于尝试、猜想、探索、发现、交流,允许学生与教材、教师、同伴之间进行开放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策略三:强化师生课堂交流意识,优化有效课堂交流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观强调,数学教学过程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从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都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缺乏对新课标要求与实施方法的深入研究,“穿新鞋走老路”,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活动的单向流程。据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
1.创设课堂交流情境,调动学生课堂交流的内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课堂交流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内在动机的情景或课堂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课堂交流是一种内心需要。这就要求课堂交流的内容不但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是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课堂交流,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课堂交流更加有价值且有效。
2.把握课堂交流时机。课堂交流不能简单地规定一节课几次为好,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交流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交流,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课的重要环节引导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交流中展现自己的认识,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在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3.教师让出“舞台”,成就精彩。在数学课堂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课堂交流顺利进行,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对自制圆片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的活动,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课堂交流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的小组,教师就给予及时表扬;对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发现,适时引导,使小组交流顺利开展。有的小组在讨论交流中发现,只要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就可以拼成一个接近长方形的图形。教师就及时地利用这个生成性的认知引导他们探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让他们因为需要而积极主动地交流。
策略四:重视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技能
数学课堂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1.学生在课堂交流前进行独立思考。交流前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才能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进行辨别,不断扬弃,相互容纳。
2.课堂交流中用心倾听。交流的能力与倾听的能力同样重要,能说会道还必须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在表达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数学语言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同学都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给他们完整地表达予于支持,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来。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要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课堂交流;同时要专心倾听别人发言,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和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或者与你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与倾听中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积极理解,悦纳对方,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予以配合,不独占课堂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使课堂交流和倾听有序有效地进行。
3.课堂交流后自我反思。课堂交流目的就在于通过师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或辩论,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已有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进一步对生成的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体验。有了反思与完善,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思维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有效课堂交流的策略思考,要更多地去关注“合作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让学生勇于说,有内容可说,会说,而且说后会反思与完善,才有利于课堂交流成为学生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对话——这就是触及学科本质的有效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闻蓉美.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研究[DB/OL].2010[3]宋海英. 读《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的收获与尝试[DB/OL]. 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