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阅读 引领学生成长 蒋明红
注重数学阅读 引领学生成长
◎ 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 蒋明红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交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激发智力的刺激。” 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而忽略了数学阅读。其实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愿读,会读,感受到数学阅读是一种享受,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可分三步逐渐深入,由兴趣到能力,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魅力王国。
一、 激发兴趣,自愿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成为自觉的要求,不感到负担,教师就要以教材为载体,在学生阅读之前,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富有针对性、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从而诱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然后教师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惊讶于老师的神速,好奇心也强,此时老师就可以把握好这个时机相机提出课本中教授的“妙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去阅读课本。
二、 掌握方法,善于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计算题做得准确无误,但遇到解决问题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读不懂题目的条件,弄不懂题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题的思路,这就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不懂阅读方法的一种表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
1、 以“疑”导读
对数学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时,出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质疑:(1)为什么说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会不变呢?(2)为什么要把0除外呢?(3)“同时”是什么意思?把“同时”去掉,这句话还对吗?这样通过推敲,让学生领悟数学阅读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就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培养与发展了。
2、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
3、以“辩”明读
阅读不应是“浮光掠影”,而应“咬文嚼字”。数学阅读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严谨性及“言必有据”的特点,在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要边阅读边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中的概念、规律、性质等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同时做好标记,如在关键字、词下面加着重号或画五角星等再进行分析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如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9分钟,平均每分钟走 80米,他一个来回共走了多少米的路程?如果学生在解答前的读题中,找到了关键词“来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至于出错。又如在一次测试中有一道判断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学生们乍一看,觉得这里已经强调了”只有”就会毫不犹豫的打上对号,事后在分析题意时,我通过让学生一读,再读,再再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感知自己的错误,结果在读完两遍以后,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起了病因,在这里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咬文嚼字的好处。
4、以“思”促读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三、形成习惯,乐于阅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一道解决实际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00米,用了25分钟,用这样的速度他继续往前走到图书馆,走了900米,他从家到图书馆走了多少米。很多学生在计算时求成了学校到图书馆的路了,而没有加上原来的路程。这就是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计算时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数学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同时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学生成长经历的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和阅读能力是不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核心,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再到乐读,让数学阅读真正进入课堂,让数学阅读成为数学教学的支点,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