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河北省固安县职业中学 徐亚慧
语文教学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就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色彩,过分强调其工具性,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使语文教学重新走上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堆积的人才,而是各种能力综合发展的建设者。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把语文教学分为三种境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性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担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在领会教材思想内容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发展素养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一般的学科,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言,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学科是知识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培养的是一种“知识性能力”,其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构成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其能力构成要素是对学科系统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的成熟就是对知识正确、熟练而创造性的运用。语文学科却不是这样。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是基础工具性,它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学科能力也不是一种知识性能力,而是基础工具性能力。虽然语文学科也有系统的知识,如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固然也能为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但是,这些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性。教师苦口婆心传授这些知识,并指导学生按照知识点反复训练,可是学生却并不见得就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学生知道了怎样辨析词的构成,却并不会运用词语,让学生知道了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却并不会正确运用比喻句、借代句以传情达意。事实上,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可是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却不高;相反,有些人语文基础学科并不怎样,甚至有人从来没系统学过语文基础知识,可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不差。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是不同的,它不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性学科的基本教学思想,要走出单纯知识、技能教学的误区,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加强思想方法教学,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无益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其实,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旦认识并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问题就必然会如庖丁解牛一般迎刃而解了。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如举例分析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例的讲解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路和规律。如文言文翻译,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且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都给学生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片面地强调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译法,而忽略了翻译方法的指导,学生就很难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反之,教师如能通过举例给学生讲解、分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理解、揣摩,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灵活掌握了。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翻译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先找出这句话中有多少个实词(用横线划出来)。第二步让学生逐词直译,译不出来的可引导学生查古汉语字、词典。结果成了“医生喜爱医治没有病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个句子显然是很拗口的。第三步再让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课文的意思把句子梳理通顺,于是就译成了“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这样翻译,意思就表达得清楚明白了。再如让学生掌握引导联系法,当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吃透教材,由此及彼地进行联系,以提高其全面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如《葫芦僧错判葫芦案》一课的教学,分析课文时教师应抓住护官符这一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系:联系文章结构使学生认识到护官符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护官符的作用在于揭示官场的腐败现象;联系案件中人物的作为及遭遇,护官符成了贾雨村徇私枉法之本,冯渊、英莲丧命受屈之因,门子敢于献策之依据,联系葫芦案本身护官符又成了该案无人受理的根本缘由。这样联系,不仅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护官符的作用,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深刻理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应用语文中提高语文素养
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优化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学生增加社会生活经验的源头应有两个:一是从阅读中间接获得;二是从生活实践中直接获得,无间接获得无法广阔视野,无直接获得无法深入体验,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学生获知长智积累经验的源头才源源不断、活水长流。特级教师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称之为“道德长跑”,就是要求学生在生活之路上每天勤于观察,并深入体验反省,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其实,在这个“长跑”中,学生不仅练了笔,更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反省、积累了经验感受,优化了语文素养结构。学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对书本上的内容作评价、对生活中的人事谈看法,也就中肯切实得多了。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原则,让学生努力从生活中吸收营养,发展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