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架起细节描写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王晓东

    架起细节描写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王晓东

    摘要:

    在细节描写阅读教学中,必须把阅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架起一座细节描写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细节描写的分类和作用;其次指导总结,归纳细节描写的要点。最后,结合实际训练写作,充分运用积累的细节描写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细节描写   阅读   作文   结合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以,“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阅读向写作迁移,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交互迁移。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对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细节描写是中学记叙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记叙文阅读教学的“五大任务”都能涉及到细节描写内容的教学。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在记叙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对细节描写指导到位,学生的写作定会亮点频现。

    良好的写作认知结构是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基础。若想指导学生架起细节描写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须做到:

    一、注意概括,积累通过文本阅读所学到的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

    阅读中要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中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把这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以消化、概括才能形成也阅读结果。不能准确地概括,就不能掌握阅读过的材料,也就不能把它行之有效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结合所学文本,首先指导学生总结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如:

    (1)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比如,在《故乡》里,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就是一个肖像细节描写。

    (2)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

      (3)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在《范进中举》中的关于范进中举后的表现“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在使用的动词上就属于细节描写。

      (4) 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5)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在《七个火柴》一文中,在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之后的表情变化的描写“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就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6)服饰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这才是好的关于服饰的细节描写,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服饰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7)事物细节描写,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这个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作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细节描写。

    (8)场景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主要是指对空间与位置角度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指背景与外观色彩的描写,例如鲁迅故乡中的场景描写“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结合文本阅读,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常见的细节描写。就使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了一个具体而明晰的理解。

    二、细心品味,结合文本阅读体会细节描写之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章中每一细节描写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所以,教师要结合文本,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细心揣摩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绝妙之处。

    例如:

      1、场景细节描写:

    (1)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1)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单地交代自己的国土已被敌人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敌人在这里操练和践踏,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句(2)和句(3)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句(2)较明快,表现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3)较灰暗,显示了他们满怀失望与沮丧的心情。

      2. 服饰细节描写。例如:

      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此句是留级学生讲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

      3. 语言细节描写。例如: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此句属表现“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4. 动作细节描写。例如: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以上句(1)(2)两句中,“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5. 心理细节描写。例如: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句(1)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现一个小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感情激动到了极点,句(2)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6)肖像细节描写。例如:

    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2斤半重。(赵树里《老杨同志》)

        这段肖像描写先从头上写起,再到身上、脚上,条理分明地描绘了老杨同志的外貌。一个生活朴素、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农村干部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三、指导总结,归纳细节描写的要点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想实现读写之间的迁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和思索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关细节描写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

      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圆圆的指头肚儿像用树木做成的小耙子”, “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指甲”。这一段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典型,突出其主人公的特征,也表现劳动人民那种健壮、勤劳的共性特征。又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5、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四、训练写作,充分运用积累的细节描写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写作理论知识,目的在于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1)所以,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写作实践,真正实现读写迁移。

      1、做好课外积累、建好素材“仓库”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一些精美的细节描写句段、优美文章,经常交流,检查,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2、写好读书笔记,训练鉴赏评价能力。

     读书笔记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是人脑有效的知识外存贮器。勤作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曾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谈到:“读书应作有心人,要善于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日记。”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搜集阅读一些有细节描写的美文,品味鉴赏,形成笔记。

       3、认真观察聆听,丰富生活见闻。

    观察解决的是材料的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为了获取材料,必须学会观察,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视觉不仅是眼睛的事情,谁都知道,理智的记忆和思考总是伴随着视觉,而思考总是以实体来填补呈现在眼前的空洞的形式。”(1)无论是写景物,还是写人物,都离不开观察,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才能写出景物、人物的个性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动物,有意义有趣味而鲜活的事例,大自然现象和景观等,让他们回归生活,融入生活,为用笔、用心去展示生活打下基础。

    4、设计课堂练习,引导迁移运用。

    进行细节描写内容的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如品味细节描写之美,结合感悟联系实际进行细节描写片断训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细节描写知识。

    5、有针对性地设计作文,训练写作。

    “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2) “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阅读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并蒂莲”,。我们不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停留在老师的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动心、动口,动手。在有序、有趣、有效的训练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细节描写知识,以提高其写作水平。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如此重要, 教师就不能把培养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动心、动口,动手。在有序、有趣、有效的训练活动中,丰富细节描写知识,提高细节描写能力,真正架起一座细节描写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注释:

    (1)刘苍劲《现代素质教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46页)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53页)

    (2)卢梭《爱弥儿》( 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第13页)

    参考文献: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17/6/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