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自己行动 吴容
让生命自己行动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感悟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 容
郭思乐教授说:教育的本体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实现的主体是学生生命自身。教育只有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命。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一、前置学习,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教师把明天的教学内容、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问题。通过“前置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然后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生通过完成“前置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如:《葡萄沟》前置学习:
(一)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如:
1. 课题识字:沟
2. 查找地图识字:疆、鲁、番、维、吾
3. 以旧带新识字:难堆准谁—维语—吾
4.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堡、沟
5. 形近字对比识字:密—蜜
6. 编字谜、猜字谜识字:多一句(够);弟弟站在木头边(梯)。
7. 联系生活识字:梯(电梯)、维(维生素)、蜜(蜂蜜)
(自主识字,积累运用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二)和家长一起,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新疆吐鲁番,感知新疆的地理位置的特殊。上网,查看图片,去葡萄沟游览一番。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葡萄干有名。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
(三)和家长一起网游新疆。了解新疆的人,新疆的物产,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新疆的风俗习惯。
前置学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二、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升华”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也让课堂教学的安全系数有了最后的保障
合作、交流、汇报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葡萄沟》合作细读,汇报交流,点拨感悟,总结升华
1.自由朗读,相互质疑。
2.小组合作,围绕文章结尾的总结句,整体感悟课文。
(1)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 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理由,读读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
(3) 小组合作,分段读课文,读出对葡萄沟赞美的情感。
3.图文对照,学习第二自然段。仔细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再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情景,思考并交流:通过仔细看图,你对哪个词语或句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如“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发地产生对葡萄沟和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4、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整体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
5、总结升华。祖国各地,风光无限,物产丰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勇于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如:《葡萄沟》拓展练习。(选做)
1.话说新疆。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者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说你所知道的新疆。可以说新疆的人,新疆的物产,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新疆的风俗习惯。
2. 请为维吾尔族老乡写一两句广告语,推销葡萄、葡萄干。
3. 葡萄沟小导游招聘会。
4. 学着文本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特产……
又如:学着《日月潭》,夸夸沐川的竹海。
再如:学完《北京亮起来了》,晚上和家长一起,去沐川的新城国际、文化广场、通灵桥滨河路走走看看,欣赏沐川的夜景。学着写一写沐川的夜景。
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春天里的发现》,我设计布置了这样一份为期两周的课外练习:先是引导学生触摸春天:课内外收集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美段美文,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歌曲、故事等等,来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去野外放飞多彩多姿的风筝,到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并把这春情春景春乐春趣拍成照片,让美好的春色永驻。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拍春天,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写春天……这项情境型专题练习,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美丽,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等智能,真是一举多得。《动手做做看》、《我的小制作》、《身边的科学》我都会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有趣的实践活动。完成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岂不快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锻炼观察、思维、表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郭思乐教授说:教学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你学我帮,教育要从控制生命回归到激扬生命。教者就如牧人,而学习者是牧人管辖下的羊群——生命体。教育好比牧羊,牧者把羊带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羊儿快乐地吃草,喝水,奔跑,散步,休息,自会长得膘肥体壮。如果牧者很不放心,要不断地驱赶羊群,约束羊儿,撬开羊的嘴巴,看它吃的是否符合规范、符合牧者的心意,那么事情就无限地复杂了,这位牧者就会成为遭遇问题最多,而且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的人,羊也会生活得一塌糊涂。我们要坚决地让学习者享有真正的学习自由。“无为而为”、“无为而不为”也是老子的大智慧。
教育,大德贵生——贵学生,贵生命,贵生命的朝气蓬勃,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还给他们最大的自主。走向生本,激扬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