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学 乐在其中 张桂玲
以趣激学 乐在其中
◎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 张桂玲
我们启音班有听障学生8名,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结合我班聋生的特点(8个孩子中,4个孩子有较好的残余听力且口语较好),自学生入校以来,开始在聋生中使用普校实验教材,孩子们开始依托新教材学习系统的知识;认识、体验、感悟我们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欣赏“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努力进行着尝试,为了更好地实施“寓教于乐”,平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与孩子们的关系充满着爱与真,透露着生态的魅力,时刻透露出和谐与快乐,感受着学习与生活的幸福。师生之间的融洽与和谐,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部分案例:
案例一: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大家欣赏去莲花山公园春游时的照片,他们立刻兴奋起来,有集体照,也有个人照,有的在石桥上,有的在小湖边,有的与柳树牵手,有的与桃花相伴,还有他们在一起的活动场景……一边欣赏一边让他们说说那一天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自己的心情。另外,让他们观赏课件:柳树发芽、柳枝轻摇、柳絮飘飘……孩子们欣赏着照片、画面,回忆着春游时的情景,从内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课文,他们学得那样认真、读得那样入迷,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通过联系孩子们已经有过的生活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案例二: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为孩子安排角色,让他们进行表演,把课文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表演中,孩子们了解了“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尾巴的功能和小壁虎尾巴能够再生的特点。其次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初步感受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案例三: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只透明、颈部比较细的瓶子和许多体积比较小的鹅卵石,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往瓶中装水——放小鹅卵石——水逐渐溢出来。通过动手演示,从中体验到了乌鸦想出的办法,大家的兴致特别高,其中学生孙某还把小毛巾拧成条状放进瓶子里,停一会儿,再抽出毛巾用力拧出了水;学生国某拿出自己的小水杯,抱起瓶子往水杯中倒水……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能取到水的办法。大家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活而不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四:学习了《称象》一课后,孩子们了解到了曹冲的聪明和善于动脑,通过用学材教具进行操作演示,明白了等量代换的原理……学习了《要下雨了》一课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有关下雨的谚语,如: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开门雨,关门晴……从而掌握了这方面的生活常识。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以上的教学实践活动,孩子们对学习内容充满了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师生的互动让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
在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注重说、读、写的练习,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表现得开心、自信。 我们引领着启音班的孩子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提高,我们师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