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陈克余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陈克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地从事阅读探究活动。

    本文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平时的学习反思,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学贵有疑”一直是读书的一种方法。问题是求知、探究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开始,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要唤醒的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立足课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读课文,讨论交流,就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

    比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我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永生”质疑:“永生”是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说他在大海中永生?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研读课文,以问促读、促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欲望。当然,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盲目提问的情况,有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小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会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方法,自读自悟,遇到疑难问题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研读小女孩第一次幻想的内容,得出学习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后几次小女孩幻想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探究。学生自主地入境悟情,效果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从而优化学习过程,在最优化的选择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因势利导,引导探究。

    学生的语言智慧是在问题情境中生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实践中领悟语言的运用艺术。在语文课堂上,要因势利导,运用即兴生成的语言运用契机,创设生活化的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思想与语言的提升。

    在全国第二届苏教版语文教学大赛上,有位教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将要结束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学了课文,你想说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有学生说:“谈迁人老,精神不老。”有的学生说:“面对困难我们要顽强不屈。”还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像谈迁那样自强不息。”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把你得到的启示送给谁?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这一问撞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学生说要把“启示”送给四川灾民,有的学生说把“启示”送给奥运会运动员……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纷呈,听课者的掌声是经久不息。

    四、营造和谐氛围,调动探究热情。

    要使学生有自主探究热情,就要我们老师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承课标理念,不用固定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认知多元化。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及时捕捉学生的言语智慧,让课堂教学充满成功,充满精彩。听一位教师在上《诺贝尔》一课时,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教学:研读课文后,教师配乐介绍诺贝尔坎坷的人生。老师不失时机问道:“孩子们,你觉得诺贝尔幸福吗?”许多孩子都被诺贝尔痛苦的人生经历所震撼,觉得诺贝尔是不幸的。有学生这样说道:“为了实验,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自己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甚至差点付出生命,他是不幸福的。”对学生说出的感悟,老师给予了鼓励。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诺贝尔既不幸,又幸福”老师充满期待地望着他:“说下去。”“他为了实验,失去亲人,经历了太多痛苦,所以他是不幸的。但他的实验成功了,而且为人类造福了,所以他是幸福的。”正是因为教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主探究,才有学生这样对人生幸福观的精彩阐述。

    五、巧妙设计,开辟探究渠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引导者,是组织者,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根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文本功能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在一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我有机会执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当我组织学生研读到“鲜花送伟人,骨灰撒大海。”这一情景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撒”字,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师深情并茂:“鲜花送伟人,骨灰撒大海。这一撒,撒去了一位中国人民深深爱戴的世纪老人,这一撒——”教师故意停顿,等待着学生接着往下说。这一抛砖引玉式的话语,既为学生开辟了探究的渠道,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方法。有学生说:“这一撒,撒去了一位世纪伟人” ;有学生说:“这一撒,撒去了人们的不舍与思念” ;有学生说:“这一撒,撒碎了中国人民的心”;还有学生说:“这一撒,就意味着邓小平爷爷与我们永别了”……这一段的教学紧扣一个“撒”字,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学生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了探究能力。此处成了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肯钻研,善于发现,就一定能捕捉到更多的这样的“亮点”,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好的探究渠道。

    六、课外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学习《七律 长征》一文,我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有学生搜集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有的搜集了红军有关过雪山、过草地中发生的故事……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这样通过资料的搜集以及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长征》这首诗。

    除了让学生收集与课内有关的丰富的课外资源,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广泛的拓展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拓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基础。如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故事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充分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感受伟人丰功伟绩。再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子》以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一来让学生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二来加深学生对童话作品的认识。同时,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阅读中外优秀少儿图书”的要求。

    小学语文优质课强调教学过程是学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涵养。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自觉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活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点击次数:121  发布日期:2017/5/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