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才仁措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   青海省玉树市哈秀乡中心寄校     才仁措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是传承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古诗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呢?

      一、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感悟?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因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去感受,去反复体会的。限于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他们面对文字所能产生的表象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所以制约了学生对美好情感、意境的体验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古诗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教师可以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还可让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春》,学生从“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田野“焕然一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田野中去找找能感受到“焕然一新”的景物。这样,学生对“无边光景一时新”有了清晰的表象,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刻理解古诗内涵

      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古诗字词凝练、讲究意境,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有的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一“绿”字,《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学习中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泊船瓜洲》中可以问问学生,这“绿”是否换成“到”、“过”等词,想想为什么呢?在《咏柳》中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是“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读、悟,体会到“绿”不但是写出了春天来了,更是让人仿佛看见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又如学习《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针对“晚”进行引导探究:诗句中的“晚”字,有人认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晚秋”,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于是学生又沉入到对诗句的品读中去。有同学支持“晚秋”的说法,他从“霜叶”一词中领会到当时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经过霜打的枫叶才会红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学认为“晚”应该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夕阳将落,在火红的霞光映衬下,枫叶才会红得快要燃烧一样,几乎超过了二月里的鲜红的花朵。双方争持不下,各从诗句的字词中,从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中,寻找说服对方的证据。不管结果怎样,这种学习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肯定大有好处。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广泛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代笔在空中“画”了起来。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写诗了。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画”古诗,组织学生学习《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诗中描述的“草”。学生在细读诗句后,有的画了嫩黄色的草,说从“春风吹又生”这句中看出来这草刚长出来,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画的草是斜着的,说是诗中写“春风吹又生”,肯定当时吹着风,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总之,古诗教学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健康成长。


    点击次数:113  发布日期:2017/5/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