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浅思考 赵双平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浅思考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赵双平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和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就小学语文而言,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为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力信息技术,扩大教与学的时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借力信息技术手段激情。
信息技术以它的直观、形象、高效以及较强的互动性,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鲜活有趣的。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可见,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学校技术装备的完善,在平时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咆哮”一词时,就是利用图像及录音,让学生一边观看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即将吹倒树木的课件,边听狂风怒吼的录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那就是狂风"咆哮",并能把这一词语应用到相类似的场合中,不但使学生对词语认识深刻,而且运用自如。可见,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这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上课前有意识播放一段轻音乐,调节课堂里的气氛,改变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神情,活跃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体现。
二、借力信息技术手段引思。
信息技术进入师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几年来,随着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介入,让我的学生的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在这种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生方便了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例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利用微课,将与长城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与长城有关的音乐、课文朗读、以及课本中重点的字、词、句整合到课堂中,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又可以从历史的源源长河中,领略到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课外,我还与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将优秀课件放到校园网平台上,学生在自修课利用微机进行浏览时,既可以复习课堂教学中讲授的内容,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浏览课件中其它的相关内容,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三、借力信息技术手段促想。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平板、手机、互动、远程、云桌面……各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让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激发出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教材中有的内容师生都不熟悉情况,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就会有效克服着方面不足。学习科普小品文《蝙蝠与雷达》,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让学生一看便明。教学《庐山的云雾》,笔者没有去过庐山,更没见过萦绕在庐山的雨雾是什么样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课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展示一个活灵活现的美景,引导学生领略它仙境般的美景。实践证明,有时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甚至研发工具时,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更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借力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激情引趣,以情促思,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