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林玉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 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中心学校 林玉扬
数学来源于生活,计算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以下几点是我教学中的体会,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培养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间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或是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1、创设故事情境,培养计算兴趣。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充满了生趣。例如在巩固“7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小猫在草地上抓蝴蝶的情景图,一共7只蝴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草地上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抓,根据小猫抓的结果,列出算式。这样通过教材创设的小猫抓蝴蝶的情境,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猫抓蝴蝶的过程中巩固计算,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2、适当选用游戏,培养计算兴趣。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到社会离不开计算知识,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游戏“找朋友”,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找朋友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小3去找谁?学生边拍手边回答:找呀找呀找朋友,你的小3找小7。这样一来会使相对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捉生活信息,培养计算兴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信息,引入新知,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亲近感,感到计算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兴趣盎然,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2÷8×5=20,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不仅要联系生活实践,还要讲究训练形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由浅到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抄错。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特别要求学生计算时充满信心,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为学生仅有良好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在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有条理地用草稿本的同时,督促学生检查作业。有的学生作业或试卷,没有验算,检查的习惯,这不仅不能如实反馈教师的教学,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处事不负责的毛病。对比,我在讲解计算题时,解一步查一步,一般采用自问自答或我提问学生回答的检查方式,每次学生板演,则师生共同检查或叫某个学生逐步检查,再由教师论断,学生作业或试卷,我均要求自查一次,验算一次,并对每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回顾与思考一次,力求在规范书写,养成自查作业习惯的同时领会出一些解决其他非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学、练、查、思的全过程中增长才干。
3、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簿,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从我县课改年段的质量监控情况看,学生漏做题目,审题不严,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我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演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子曰:“学而时习之”,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当然,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础训练(掌握算理、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强化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训练的手段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种类要注重多样,如:心算,口算,估算,笔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训练,我相信通过反复的的练习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反思,在错误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加强练习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就是背错乘法口诀,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因此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积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平时经常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有的学生针对“抄错题”制定出“轻声读”的方法;每次测验后都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方法。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反思改正错题,能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效果。
五、鼓励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多年来学生的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仅一直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