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浅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浅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 河北省永清县永清镇中心校 高洁
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程理念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技巧。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的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语文知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走出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阴影。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呢?下面谈自己几点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引领者,探究性阅读特别强调了“研读”教学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于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开展探究性阅读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这绝不是教师的灌输或传授。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师抓住诸葛亮的“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诸葛亮在笑谁?教师:在课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表明诸葛亮的神态,“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学生1: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1: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师:那就请你自信地表演一下。学生用非常自信的语气读了这句话。学生2: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师:那就请你用嘲讽的语气来表达。学生用嘲讽的语气读了这句话。学生3:诸葛亮还在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宽厚的笑。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读出了这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把书本上的语言文字化成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极具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笑”出了他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出来。学生:周瑜的智慧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学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学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通过一个“笑”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创新的天地,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完善,思维也表现的丰盈。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双向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与生成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发展探究性阅读能力
探索与创新是人类认识未知领域的基本科学方法,也就是在阅读活动中围绕“探究”的专题或中心,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自身的认知经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如《找骆驼》的教学,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时,先要学生提取课文中的“显信息”,从骆驼的“脚”、“背上驮的”和“牙”三方面,老人“看到了什么”,从中又“猜到了什么”,在诵读的基础上自告奋勇写到黑板上来:看到、想到、猜到。脚: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脚有点跛。背上驮的: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左边驮蜜右边驮米。牙:啃过的树叶,缺了一颗牙。教师在学生热烈参与的情况下,既实现了对初读课文成果的检查和巩固,又有机地为导人研读重点作了必要的铺垫,适时地引出“研读”专题:老人由“看到”到“猜到”中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考过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推想,才能猜得那么准确?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课文,去研究一下老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想过来的。这样,把研究性阅读高度集中到一个焦点,就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边读边思作重点突破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从收集、揣摩课文的“显信息”中去挖掘出课文的“隐信息”(老人的思考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探究性阅读方法的培养,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成效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和方法产生的过程,形成自主阅读、分析能力。由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而不再一味依赖教师的传授和灌输。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教师要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对寓言中出现的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自主感受竟是如此丰富:“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是多数孩子的看法,从正面批评了南郭先生;“我觉得南郭先生也有好的,在齐 王那里,他知道混不过去就溜了,这还有点自知之明。”这是在从反向为南郭先生找“闪光点”,能“一分为二”,也有道理。;“我不喜欢齐宣王,他只图享受,是一个糊涂王。”这也是多数学生的意见;“我喜欢齐湣王,他很聪明,不允许作假。”王也有好坏,讲实事求是;“这里的众乐师都不好,他们应该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骗人的。但都想当好人,不分是非。”这位学生反对当老好人,意向不俗;“众乐师都是好人,骗骗齐宣王有什么不对。他们肯定很同情南郭先生,心想怪可怜的,就让他混口饭吃吧!”通过探究性阅读,学生敢于自我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知识的感悟中,形成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