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学生问题意识在情境中产生 费春祥

    让学生问题意识在情境中产生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费春祥

    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危机四伏,激烈的生存竞争呼唤着我们要有挑战精神,要有创新能力,才会有人生的用武之地,才能使民族立足于不败之林。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从小经过长期的磨炼。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发问,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有动力、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去用心探究,才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形成促进发展的成就。

    世界时刻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我们身边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充满了矛盾,小到学习方法、各种用品的适用程度,大到生产机械、生产流程等,都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都有大量的问题存在,只要细心地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适当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去观察、分析,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着重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舒畅的环境中大胆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应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提问有创意,应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提问超出知识范畴时,应讲明原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参与学习,上课时就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重创设一些认知冲突的情境,促进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的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那些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且有所不同而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学生便能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应用题时,应让学生独立解答整数工程应用题后,变换条件,把题中的总长“45千米”改为“60千米、90千米、150千米、300千米”,让学生来解答,学生在解出后都会发现答案都一样,会感到疑惑、不解:为何公路总长不管是多少千米?答案都相同?这个问题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问题的本质,教师再因势指导,分析讲解,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为学好以后的分数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着重创设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富有挑战、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因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须创设具有挑战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出示几张相等的圆纸片,运用折纸、剪纸的方法,分别折剪成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然后 再分别与原来的图纸片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将三个内接正多边形与圆的面积差(阴影部分)进行对比,发现折成的等份数越多,剪成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它就越接近圆。其中正多边形的每等份(三角形)就越接近圆的每等份。这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圆的面积相当于多少个三角形面积之和?(2)这些三角形的底边之和相当于圆的什么?(3)每个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全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会进行激烈的讨论。

    四、着重创设一些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只有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动手实践活动和交流,才能使他们在自由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调动手、眼、口、脑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激发兴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上大小不一的圆。比较:圆的大小不一样,面积就会怎样?圆的面积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带着疑问进一步分析、思考,教师通过教具(圆规)的演示操作,指导学生观察,从而明白“圆的面积大小跟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也就是半径的大小)有关”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有位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把6朵白花,3朵红花,4朵兰花放在一个盘子中,让学生说出红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拿出一朵白花,这时白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接着又放入一朵兰花,这时兰花又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学生在这充满游戏性的情境既兴奋,又体会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教学效果显著。 

    五、着重创设一些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倾听、观察和思考,是解决现实问题必要过程和行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首先要通过观察或倾听采集和记录到相关信息,为“深加工”提供充分的材料。如果学生漏读或漏听,信息摄入的通道不畅,“原材料”不足所造成的后果是思维的“偏瘫”。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做适当的改造。例:张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书店买《练习册》和《作文选》,每本练习册售价3元,每本作文选售价4元,张老师买了12本练习册,剩下的钱可买几本作文选?改编为“张老师去书店购买练习册和作文选,练习册每本12元,作文选每本4元,张老师买了12本练习册,又想买16本作文选,带去100元钱够吗?”这样变换题型,具有灵活性,促进促进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现实意义,也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亲身经历和参与主轴,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转变对学生以单一的知识授受为主,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生存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自主参与,积极开动思维,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在探索中讨论、判断、揭示问题的本质。


    点击次数:31  发布日期:2017/5/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