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体验 活化品德教育 迟新良 刘玉玲
融入生活体验 活化品德教育
◎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 迟新良 刘玉玲
“品德教育生活化”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正如在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所以,我通过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研究认识到,引导儿童生活,必须从“心”开始。只有教学触及到儿童的心灵,让儿童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面向生活,教学才能焕发出活力。
一、 用心去捕捉真实的生活体验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人物、事件或事实。由于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儿童虽然也在生活,但并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如, 在《春天来了》一课中,我就进行“找春天”这一活动,于是,我带领孩子到室外,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植物,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捕捉春天的信息。看,孩子们发现了春雨过后小草冒出了嫩芽、发现了树枝上不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了嫩嫩的绿叶子……他们不仅发现了植物的变化,也发现了人身上的变化,人们的衣服穿的少了,地上的水不结冰了,春天所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惊奇不已,在自由的观察发现中他们了解了春天、感受了春天、对春天的季节特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生活是体验的沃土。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美丽的言辞去强加给学生的。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主题活动中,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在家中家人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家人的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在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家人深深的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爷爷、奶奶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妈妈无私的爱;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爸爸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家人甜美的爱……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抱都凝聚着家人的爱时,才真实地感受到家人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课前如果孩子们有了这些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入情入境?我们的教学又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二、在生活体验中,用心感悟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孩子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主题活动时,由于课前孩子们已拥有大量的真实的生活体验,当我再要求学生讲述家人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当孩子们生动地讲述故事时,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孩子们讲述的过程就是感受家人爱的过程,就是心灵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感受与体验生活的过程。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讲道:“小时候我一生病,家里的人就为我急得团团转,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买什么。有一次,我放学,我看见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她叫我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妈妈想吃什么呢?”当这个孩子说到这儿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女孩子在抹眼泪,于是我就走了过去,问她怎么了,有什么话要说吗?她站起来说道:“去年,新年开学时我看见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背着一种花书包。我就很想要一个,跟妈妈说过多次了,妈妈也没答应。后来逼得妈妈没办法,只好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为我做了一个花书包。当时,我一看就把它扔到了一边,说:“多丢人,同学们看了,笑话死我了,我就要和同学一样的!”妈妈说:“我们家的条件不太好,就凑合着用吧,要不,妈妈给你买一个别的样的。”我哭着闹着就是不肯,这时我看到妈妈在一旁哭了,可当时我只顾自己的感受了,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妈妈。几天以后,我回到家,看见炕上有一个新的花书包,正是我想要的。我高兴极了!从此,妈妈做的那个花书包,我再也没看见过。现在想想,我真是后悔极了,当初为什么那样任性,那么不理解妈妈,我辜负了妈妈对我的一片爱,我真对不起妈妈!”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啊!孩子们自我剖析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内心的斗争中,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回报妈妈的真情油然而生。
三、在生活体验中,学会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真实生活。
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主题活动时,我知道光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生头脑里的观念变为学生实际的行动,将学得的知识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爱护花草”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不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相反还会养成学习与生活、言与行相背离的虚假品性。针对这一情况,在本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们知道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那么,我们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些什么呢?”学生一听说要为校园中的花草做事,都很兴奋,个个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众说纷纭。有的说:“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口渴了的话,我们可以给它们浇水”。有的说:“我们走过花草树木身边时,要小心,不要把花草弄疼了”。还有的说:“同学在爬树和摇树的时候,要劝他爱护花草树木……”光说不做是没用的,于是我又让学生为学校做块警示牌,并插在校园里。在插牌子之前,我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现在每组派一人代表小组去插牌子,你们有什么要嘱咐他们的吗?”有的说“:在插牌子的时候,小心别把脚踩在小草身上。”有的说:“插的时候小心一点,千万别把树木上的嫩芽碰掉了……”正是这一环节解决了学生的言与行相背离的不良现象,将学生的行为社会化。其实这也是自己对自己、学生对学生的提醒。由前面的“说”化作现在的“做”,学生不仅为自己能给学校做有意义的事而高兴,还将这种品德内化,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归宿。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将成为苍白的说教。让我们从“心”开始,引导孩子做生活的主人,引导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儿童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应是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