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杨明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锅厂小学 杨明文
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空泛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史上古今皆有。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曾经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的途中对所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自由发表意见,再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获取知识经验。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小学语文由原来的大纲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其中,历经多次修改,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使得教育具有返璞归真之感。许多优秀的课文内容所描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等媒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访问、竞赛等形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下面,我将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着改变。以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交流会,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二、生活实践,获得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一课时,根据达尔文所发现的昆虫翅膀方面的现象及结论,“以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引导孩子:“你平时有什么新发现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灵性动物,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发现。建一个小档案,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跟踪纪录,查找资料并得出结论。圈定周期,开展“小小达尔文”的活动。这样,让孩子们带着自身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进行实践参与,他能找到成功的希望,能激发灵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的设计应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现象。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
三、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学生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日历,也是学生的自传小说。我让学生所记的内容很广,有观察日记,如天气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周边环境的变化等;有读书笔记,如学习方法的总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等;有生活琐事,如自己所做的家务事,参加的活动、游戏,与同学的相处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