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李建中

    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   甘肃省礼县白关乡太塘九年制学校  李建中

       常常听到学生感言:“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时时听到教师抱怨:“语文,真不知怎么教才能让学生重视。”师生如此不能承受语文教学之“沉重”,看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

    人们常说,视“质量”为生命。这话说的没错,错误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威力下,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往往将“质量”等同于分数。分数高,质量就优;分数低,质量就劣。难道一次语文成绩考120分的学生就比考90分的学生语文素养高吗?不尽然吧。笔者并不反对追求分数,我只是希望师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质量”之道。

    哲学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语文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不同的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听、说、读、写,并由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语言之美,感受用汉语作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之美,感受用汉语表达的快乐,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促进智慧的发展。这些才应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的“质量”体现。换言之,学生普遍热爱母语,热爱语文课,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熟练地听、说、读、写,“质量”就优;反之“质量”就劣,《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关注分数,只关注知识,师生陶醉,但是这些都是“器”非“道”也,没有根底的陶醉毕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二、重新审视语文教师

          何为“教师”?甲骨文中的“教”右边反文中又一个“心”字,意即:教师就是用心灵感化心灵的人。拉丁文中“教”的意思是耕耘,意即:教师就是在学生灵魂深处耕耘的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话是对所有教师说的,尤其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语文老师们,我们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吗?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了解多少外国文化常识?我们读完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名篇、名著吗?我们能背诵多少首诗词多少篇古文?我们研读过多少篇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我们写过多少篇文章?一言以蔽之:我们关爱学生艾玛?我们喜欢语文吗?我们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吗?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我们的许多教师为了职称,为了专业成长而“失其本心”,缺少了文人的些许清高、缺少了文人的宽大胸襟。他们看得更多的书籍是教育理论,少了文学作品,写的更多的是教学论文,少了文学创作,甚至根本没有文学创作。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少一点“俗”气,多一点“雅”气;少一点“匠”气。多一点“师”气;少一点“蛮”气,多一点爱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方可“游于艺”。

    三、重视审视语文课堂

         众所周知,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主阵地,应该是激发兴趣、产生智慧火花的基地。但成功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却只有成功的人努力去做了。君不见,时至今日,依然有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依然有老师在课堂上讨论不着边际、收效甚微?

    好的语文课堂“立意高远”。课堂贵在有“意”,如果将“意”看作“1”,把课堂技术、课堂气氛等看作“0”,失去了前面的“1”,那么后面的一切“0”,那么后面的一切“0”皆无意义。语文课堂既要注重课本,联系生活,注重知识与能力,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堂反对直接地或者简单地得出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诚哉斯言!

    好的语文课堂“言之有物”,内容丰富。我们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课堂:目标明确吗?是语文课而非其他课吗?要引导学生学那些内容?要拓展那些内容?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协同求知的课堂,应该是有书声的课堂,应该是有争辩的课堂,应该是有笑声的课堂,应该是有掌声的课堂,应该是春风化雨的课堂。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恰似一篇优美的文章,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知识的、文学的、美学的、人文的课堂。

    四、重视审视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古人总结得好:“披文以入情,缘情而悟文。”立足情,抓住两个字:读、悟。

         首先说“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美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什么叫“美读”呢?一是要用普通话流利地读;二是读的方式多样,包括老师范读、学生听读、默读、齐读、交换读等;三是要声情并茂地读。什么叫“进入角色”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动情处,文已通大半”。师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逐渐发现了诗文的音韵美,从宏观上把握了诗文的内容,即知晓了诗文所写的景、物、人、事、情、理,师生就进入了“角色”。

         其次谈“悟”。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悟”什么?师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鉴赏诗文,悟结构之巧,悟情理之美,悟手法之妙。比如教学《念奴桥.赤壁怀古》,在师生反复诵读知晓本词内容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都说此词表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你认为呢?怎样表现的?一同学如此理解:本词借“江”“月”两个意向来表现其旷达。具体而言,大江是永恒的,人生可是短暂的;月亮有圆有缺,人生亦可以有圆有缺,我的人生同样有圆有缺,换言之,我可以做官,也可以被贬谪;我虽然暂时被贬谪了,但我兼济天下志不变,我一定要向周瑜等英雄豪杰学习,也让自己以后而死而不亡,大江东去,风流人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你看,感悟多么深刻,推理多么严密。此时,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收获吗?我们的课堂还叫无效课堂吗?如果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些美丽的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写下来,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堂就锦上添花了。

        总之,教育之道在于为孩子的终身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亦然。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意在呼唤符合教育规律的、全新的、生机盎然地、让师生都喜欢的语文教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羌笛不再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关”,让我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新课改,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低谷,迎接曙光,走向辉煌!


    点击次数:139  发布日期:2017/4/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