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郭大鹏 汪永贞

    《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铜城小学  郭大鹏

     ◎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教研室    汪永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周长含义;能初步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经历描、说、量、数、算等操作活动的过程,体会周长的含义,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细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小瓢虫、小蜗牛、小蚂蚁比赛动画场景。

    师:秋天来了,一阵微风吹过,树上飘下了片片树叶。树林里的小瓢虫、小蜗牛、小蚂蚁可开心了,它们把树叶当成了快乐的运动场,正在准备进行一场爬行比赛呢。既然是比赛,就得有比赛规则(课件播放录音) :

    1.沿着树叶的边爬行;

    2.爬完树叶的一圈。    

    瞧!比赛开始了,谁按照规则进行爬行的呢?

    【评析: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瓢虫、小蜗牛、小蚂蚁3只小动物在树叶运动场上比赛的童话情境,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始趣生之效,学生们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二、操作交流,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周长”概念。

    (1)认一认。

    师:回顾这三只小动物的爬行

    路线,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小瓢虫没有遵守规则,它没爬完一圈。

    生2:小蜗牛也没有遵守规则,它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爬。

    生3:小蚂蚁遵守规则了,它不仅沿着树叶的边爬,而且爬完了树叶的一圈。

    师:那它们谁爬过的路线是树叶的一圈呢?

    生:小蚂蚁爬过的路线是树叶的一圈。它沿着树叶的边爬了,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

    师:从树叶边上的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出发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圈,这里的“一圈”,在数学上叫“一周”(板书)。

    (2)摸一摸。

    师:认识了树叶的一周,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摸一摸树叶的一周吗?

    师:在摸树叶的一周时,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要沿着树叶的边摸,从起点出发后还要再回到起点。

    师:谁能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呢?

    (3)描一描。

    师:如果把课本封面一周描在纸上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看电脑老师是怎样描的 (课件演示) 。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描一描呢?

    生:想。

    (教师出示实物照片、书签,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能像电脑老师那样一笔描成功吗?

    (指名2生在黑板上描一描,其余学生从信封里各自选出其中的一幅,用彩笔描出它们的一周后,再组织评价。)

    2.初步构建“周长”概念。

    (1)比一比。

    师:比较黑板上2个图形的一周,估计一下,哪条长?哪条短?

    生:我估计照片的边线要长一些。

    师:这只是你们的估计,等会还要验证,看估计的是不是正确?

        师:看来每个图形的一周都是有长度的(板书:长度),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的周长(补充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2)说一说。

    师:什么是书签的周长呢?书签一周的长度就是书签的周长。

    师:什么是照片的周长呢?

    生: 照片一周的长度就是照片的周长。

       (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吗?

    生: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这里三角形的一周实际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呀?

    生:三条边。

    师:那你能将三角形的周长换一种说法吗?

    生: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课件出示圆形)

    师:什么是圆形的周长呢?

    生:圆形一周的长度是圆形的周长。

    (3)找一找。

    师:不管是生活中物体的面,还是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它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评析:本环节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照片、书签等作为学习研究素材,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等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3.深入理解“周长”概念。

    (1)量一量。

    师:通过观察、估计,大家发现照片的周长比书签的周长长一些,你们估计的结果到底是不是正确呢?这就需要验证,有什么好方法?

    生:量一量。

    师:怎么量?

    师:下面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选择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测量出它的周长。

    交流汇报。

    组1:(一边展示测量过程,一边汇报。)我们组测量的是照片的周长,我们用直尺量出了它的长是14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48厘米。

    组2:(一边展示测量过程,一边汇报。)我们组测量的是书签的周长,因为它的边是弯曲的,不好用直尺直接去量,所以我们用线沿着书签的边绕了一圈,然后量出了这一段线的长度是36厘米,所以这张书签的周长就是36厘米。

    师:在测量图形的周长时,直边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去量。如果是曲边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线绕图形一周,将线拉直,再量出这一段线的长度。

    师:通过测量、比较,可以得出你们之前的估计是正确的。

    (2)数一数、算一算。

    课件出示右图: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量一量。

    师:量是个好办法,(课件出示方格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再量吗?

    生:不用量,数一数就可以了。

    学生汇报: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8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发现这个图形一周的12条边中,有2个3厘米,2个2厘米,8个1厘米,所以我用算一算的方法也能得到它的周长是18厘米。

    【评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探索出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测量书签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计算方法。

    2.故事延趣,内化周长。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

    师:由于兔子的马虎大意,在上次比赛中输了,于是它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准备再和乌龟比一次。一天它们相约来到一个长方形的公园里。这次裁判为它俩设计了不同的路线(课件出示:比赛路线)。

    师:如果你是小兔,你愿意选择哪条线路呢?

    生:我愿意选择绕草地跑一周,因为草地小,所以它的周长就短一些。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选两条路线一样长。

    师:为什么?

    生:中间这条路它们都跑的,是一样长的,而剩下的两条路分别是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草地的周长和树林的周长一样长。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你们怎样看呢?

    (指名几生说一说,最后让说错的那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我们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好吗?(课件出示几条路的长度,分男女生算一算后汇报)

    男生:树林的周长是140米。

    女生:草地的周长也是140米。

    师:原来它们的周长是相等的,看来,我们比较周长时,要看两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图形的大小哦!

    【评析:创设“龟兔再赛跑”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深入感知比周长要比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图形的大小。】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认识了周长。

    师:那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了周长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共同总结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认识了周长。)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周长的知识,(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周长)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及获取新知的过程和方法,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提升。“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延伸,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评】

    1.注重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通过可爱的小瓢虫、小蜗牛、小蚂蚁在树叶运动场上的比赛场景,让孩子们在比较中形象地感知了“边线”、“一周”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新颖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了课伊始,趣已生。在拓展练习中,创设了学生喜爱的“龟兔再赛跑”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

    2.注重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周长的含义,通过量、围等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思考,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充分感悟周长的本质,使操作活动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激发了学生的灵智,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学生熟习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使学生充满亲切感,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找身边物体面的周长,量树叶的周长等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

    4.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学学习魅力。

    转化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教学量周长时,通过测量“爱心”形状的书签周长,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如果是曲边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线绕图形一周,将线拉直,再量出这一段线的长度。教学中有效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点击次数:139  发布日期:2017/1/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