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教育之难 邱正权
浅说教育之难
◎ 四川省青川中学 邱正权
笔者这里要说的教育之“难”,需要作如下界定:专指地缘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红利不凸显且相较于周边县市教育质量(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相对滞后的县域农村教育“真难”。
一、难在于繁杂的观念难以厘清
教育发展到现在,如果要找出一点与传统教育的明显不同,当然首推教育观念的日新月异。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教育观念作一评价,那就是“互相撞车”、“相互冲突”,撞车、冲突的结果:专家有了贩卖的市场,一线教师却无可适从。
有专家说,教育就是要教会人生存的本领,让人成才成人;有专家说,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有专家干脆说,教育是没有用的,知识改变命运,不过是个骗局。我不想再列下去了,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三种观点还算不上最新颖、最新潮、最时髦,而且仅是从教育本体论方面——教育为什么——列举的,这仅仅算冰山一角,如果再关注一下“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观点,在把所谓新潮和时髦的观点计算在内,这真一项不胜枚举的浩大工程。
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关注的重点是:这些观点如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流入壶口瀑布一样,从漏斗中直接灌入一线的老师头脑中,老师该怎么办?问题还不止于此,如果这些鱼龙混杂的观念洪流决了堤,支离破碎地灌入决策者脑中,不加鉴别、不接地气就武断地成为政策,强行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遗憾的是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这样的现象还不是偶尔出现,而且教训也是深刻的。
对教育最有话语权应该是一线的教师,但话语权往往没有掌握在一线教师手中。一线教师最希望什么?希望不折腾,希望的是实实在在地教育理念,最好成为生活的常识,希望的是安安静静教学。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的教育专家动不动就讲“重建”、讲“新构”、讲“构建”,似乎在教育专家眼里,教育的现状永远都是一片废墟,总可以毫不费力地推倒重来。有人愤世嫉俗地说,阻碍教育发展的是现在既得利益的所谓专家和名师。细细想来,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所谓专家、名师长期把握教育的话语权,一线教师总习惯于怀疑自己,不去质疑专家、名师,尔后就是盲目的追随。教师迷失自我,失去创造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育质量怎能得到本质提升呢?
从对待繁杂理念态度的角度,可以把教师群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排斥型”,以老教师为主,主要表现是稳坐钓鱼台,不管新潮观念如何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照用“老套筒”迎接新战争。第二种类型是“接收型”,以青年教师为主,主要表现是全盘接收,不加鉴别,只要是新潮观点就颗粒归仓。第三种类型是“实用型”,以中年教师为主,主要表现是旧瓶装新酒,理念适合已有经验的就用,不适合的就置之不理。
无论如何分类,教育新理念总是无处不在地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构成影响,无论是积极或者消极,在教育新理念的浪潮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同时也衍生出这样一个的怪圈:汹涌而来的教育理念,是剪不断理还乱,并且有些还仓促地成为政策,老师无数次被洗脑,无数次被填充,刚填充的理念再被洗脑、再被填充,如此往复,无所适从。教师面对这个怪圈既走不进去,又超脱不出来,要当好一名老师真难!
二、难在于教育之重难以承受
离开学校空谈教育是毫无意义的。众所周知,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符合育人的规律,因材施教、尊重孩子,公平对待孩子的秉赋差异的乐园。但不幸的是,在现实面前,教育真谛都变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现在的学校往往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场所。
这种过错单单在学校吗?以县城高中为例,四周被其他县市的“高中航母”时刻围剿时,家长用升学率长期绑架时,非理性的群体意识强而有力地裹挟时,学校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门心思提高升学率,甚至年复一年幻想招生发生奇迹,以期扭转乾坤,哪还有心思思考办学的特色和学校的文化。正是周边县市“高中航母”的存在,“马太效应”作用的后果就会凸显,县级高中慢慢地就迷失了自我,有的在无情的恶性竞争中,遍体鳞伤,最终败下阵来,有些百年老校在这样的竞争中衰败乃至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初中、小学而言,社会群体只用“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衡量学校,对学校批评指责之声更是不绝于耳,一旦孩子个人发展出现问题,往往就从学校找原因,企图用学校的原因去解释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
“教育”这个概念,传统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不过据说这种说法也被颠覆了,还言之凿凿的,这里暂且搁置不论。“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说的还是有道理。它应该指的是学校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学校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教育好;二是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全部;三是单凭学校教育不可能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
可是现实似乎不会这么理性。就拿“一切从娃娃抓起”说起:足球从娃娃抓起、安全从娃娃抓起、廉洁从娃娃抓起、急救从娃娃抓起、法制从娃娃抓起、卫计从娃娃抓起、拥军从娃娃抓起,等等等都从娃娃抓起。我没有抨击这些做法的意思,平心而论,这都没有错,这些理应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在想三个问题:一是群体意识是不是无形地把学校看作是万能的机构?二是如此繁多的任务进学校,肯定要进课表、进课堂,这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工作的特点,但是课表和课堂能承载这么多东西吗?三是这些工作,有的本来专业性都很强,学校这方面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究竟该如何解决;再者,就是现有的教师勉为其难地去做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不会南辕北辙呢?退一步说,就是让老师来做这些工作,教材该如何解决。以语文教材为例,小学该学什么、初中该学什么、高中该学什么,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些工作一纸文件要求,就进了校园,没有教材,究竟在什么学段、什么年龄段该达到什么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评估验收的方式,主要看档案,建档要求也是从小学到高中一个模子,操作性、针对性值得商榷,有没有效果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自然是上级文件要求的工作,学校又不能不做,有条件也要做、没有条件也要做,硬着头皮还是要做。结果是学校疲于应付、编制档案、应付检查,久而久之,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太多事情要学校去做,太多的检查要学校去应付、太多的指责要学校去承担,太多的责任要学校去背负。学校带着镣铐跳舞,学校负重前行,学校真难!
三、难在于体制弊端难以切割
我县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乃至高中教育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党委政府想把教育办好、教育管理部门想把质量提升、校长想让学校有名气有品牌、教师个体想让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现在社会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现在教育质量还不尽满意甚至指责不断,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是谁也不能回避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根源在于体制的弊端,难点在于对于这种弊端,又没法用外科手术的办法予以切割。我很欣赏一句歌词:“大不了从头再来”,我是一个猥琐的人,没有看淡成败的境界,也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我欣赏这句歌词,是因为自然是“从头再来”,当然就要和以前有所“切割”。把以前的缺点切割了,人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把以前的弊端切割了,教育也成为一个良性的教育。
但是谁都知道,这仅仅是理想中的梦想,现实中没有一点可操作性。就教育的“普职之争”来说,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设计,再加上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千军万马挤向高考独木桥的局面并未改变,恶性竞争依然是教育的顽症。这个问题要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外,就县级层面来看,不说别的,在旧体制下进入教师队伍的老师,明显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目前是不能切割的,解决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举这两例,算是以点带面,如果再联想到“用人体制、评价体制、管理体制、高考改革、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旧体制衍生出来的弊端带来的负效应,正在日益扩大,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不可否认,在教育战线上兴利除弊,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理论状态下讲,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就是改革。但是作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利”如何兴、“弊”如何除、“革”如何改,又是极其考手艺的事情。“教育人事”涉及多部门、“资金问题”涉及多部门、“干部问题”涉及多部门。面对这些问题,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要想更有作为,现行体制下作为也不大。还不说有些弊端真要处理,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动也动不得,谁还敢去切割呢。所以不改革不行,改革步伐过大也不行,退而求其次,就是小修小补的改革,也会引来质疑声一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