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云: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教育局 周彩云
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靠简单的增加作业量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机械重复的抄写更令学生索然无味,深恶痛绝。这样的作业布置多了,表面上好像减少了教师的麻烦,其实反而给自己增加更多的麻烦!每天有改不完的作业,甚至有时看见学生的作业效果,还会气得想扔笔。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们听作业如见虎,这样长期恶性循环,教育的将来就太恐怖了!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教育最怕的就是愚昧的教师辛勤的工作着!”但是,教师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怎样才让学生比较减负而又不失学生能力的培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我们更强调作业在落实双基中的科学性、能动性、适切性。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更好的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设计作业难易程度可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会做哪个就做哪个,想做那个就做那个。如:在教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①用竖式计算 74÷9 17÷2 ②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③一个正八边形的礼品盒,彩带围一圈后还多出2厘米,这条彩带有多长? 本以为差生都会选第一类型题做,出乎意料,只有3人选第一类型题,多数差生选第二类型题。而许多中等生却尝试着做第三类型题。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业在学生刚开始入学时是一种任务驱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责任意识,逐步学会遵守数学学习的规则,开始明确数学学习的任务,追求完成作业的质量。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善于质疑问难,刻苦、认真、抗错耐挫等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品质,通俗地说就是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三、促进情感交流
作业是师生情感互动、心灵互通的纽带。学生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能感受问题的巧妙,知识的高深,教师的伟大;教师在批改作业中能体察学生的努力,知晓学生的成功,享受因学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在她作业的最后写上:“祝老师国庆节快乐!”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让我感动不已,于是也在作业批改中写下:“谢谢你的祝福!老师也祝你节日快乐!” 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马虎现象,我就可在错误处写上“哎呀,马虎啦!”或“不马虎多好呀!”,这种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到他与老师关系最近、最亲,对老师的敬仰之心、回报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学生就会在老师批语后面情不自禁地写上“老师,我一定认真!”、“老师,我不马虎了!”、“老师,你真好!”……这种书面沟通对学生来讲是“秘密”的,只有作业本主人看得到,因此,学生感到老师的这种宽容、鼓励是唯一对他的,是一种特殊的爱。学生阅读后,感受更多的是自觉反省,形成自觉行为。
四、探究查询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查询性作业就是以教科书知识、课堂学习为起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或上网、到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数据,再整理、分析、归纳、推理等。学生在调查、探究、查阅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所学知识内容,还培养了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主题研究的精神。如:上完一年级数学《分类》这节课后,老师布置一道作业题: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室怎样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自己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等等。教“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地砖及费用。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砖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后,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轻松、快乐,这种活动的体验是学生们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
以上是自己任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