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美育之我见 钱宗祥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美育之我见

    ◎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回水小学校   钱宗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兼具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重要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有利条件。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比任何科目都更为全面,更带有综合性。文学作品能赋于少年儿童更为广阔、丰富的想象天地,更能寄托他们的思绪,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切美育的基础与综合。

    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并不是外加的,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只有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才能加强对学生的教养与情操的熏陶。只有从打动学生的感情入手,才能引导他们去领悟文章的中心和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及表现手法的妙处。通过情的感染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美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教学就要靠形象说话,靠形象体现主题,靠形象体现美学作用。作品中任何一个美好的形象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染。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必须伴随着形象进行,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什么美育。教师要通过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第八自然段,具体描述了邱少云英勇献身的场面。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找出描写邱少云烈火烧身时表现的词句,推敲它们的含义。如,“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一句中,“巨石”是什么意思?“千斤巨石”呢?“像千斤巨石一般”这是用什么方法来描绘邱少云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的?这表现了什么?还有:“趴、一动也不动、没挪动、没……呻吟”等。在学生理解之后,我要求他们轻声读课文,并透过这些描写外表的句子,在脑海中浮现出烈火烧身时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巨石”形象。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学生分析、综合,借助再造想象和表情复述,使英雄形象在他们头脑中站立起来,情感的波澜便可掀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让学生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邱少云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想象中看到了英雄崇高的内心世界,对英雄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再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灯光》一文中的郝副营长,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人物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美好的心灵,用具体行动显示了他们的风貌。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段落,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必要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很自然地受到熏陶,提高思想境界。

    美育具有情感作用的特点,语文教学要通过优美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感。小学语文所选的教材,大多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因事缘情,或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方面的条件,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但要这样做“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在教学《革命烈士诗二首》时,我反复钻研教材,革命先烈的高大形象首先清晰地站立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范读,使学生情绪得到了感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了有些诗句的含义,倍受鼓舞,决心做一个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材中有些课文托物言志,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父亲说的话,学生由此明白了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学这类课文,要想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得情真意切,教师备课就要更加精心,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使他们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单个的词语无所谓优劣,但当作家把它们连缀成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确切地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后,就具有了生命力。可以用语言的声音传达生活的音响,用语言的色彩传达生活的色彩,用语言的韵律传达生活的节奏,用各种修辞手段刻画各种形象并表达复杂的思想。对于这类精粹的、鲜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词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插话,来帮助儿童揣测,把他们向需要的方向引导,而不必把问题的答案现成地托出。教学中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美感。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作者是按时间和观赏的顺序来描写景色的。“一道残阳铺水中”,是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面上有一半照不到太阳,向阳面映照着落日余辉呈现出红色,背阴面照射不到呈现出绿色,红绿相对,互相映衬,斜阳的形象,江面上的形象都很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怜”二字是诗人对江夜月色特别喜爱,感情上已达饱和程度的一种新爆发:夜月的形象像一弯银弓,夜露的形象在新月的映照下像珍珠一样。教学时,让学生边吟读边把夕阳西下,新月初上的美丽景色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图画。同学们感到这确实很美,并体会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看图学文《桂林山水》用一连串的排比句,用优美得近似于诗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的青山碧水,绿树红花。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联想、体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了熏陶,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掘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融合到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去,使学生茁壮成长。


    点击次数:107  发布日期:2016/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