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群文”与假“群文” 邓东阳
真“群文”与假“群文”
◎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邓东阳
摘要:随着群文阅读的深入,出现了诸如文本解读肤浅,群文课堂跑马观花,老师、学生思维浅表等假“群文”现象。作者在分析了出现假“群文”的根源之后,以课堂实录为例,借助本文从明确群文阅读概念,“读”文本,“众”为策,“导”为法,“动”为态等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办法,让我们从假“群文”走向真“群文”。
关键词:文本解读;群体性解读力量;阅读力;思考力
“群文阅读”已热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正因为其热,所以也特别受大家追捧。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一方面甚感欣慰,从上到下大家都在重视阅读了,群文阅读课题组也搞了不少学习交流活动,大家基本上知道群文阅读是怎么会事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是担心,我们很多老师,还有一些学校只学其表,没有由表及里深入本质,甚至邯郸学步越学越走样,出现了假“群文”现象,借助本文我们来探讨一二。
一是文本解读虚有其表
现在不少学校使用《群文阅读》读本,解决了大部分选议题的难题,可是苦于没有像语文教材那样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再加上老师时间有限,个人水平参差,所以对文本解读只流于表面。对单篇文本解读都难以深入,更别说从多篇文本的相同之中比对读议出不同来。而群文阅读的核心却就在比对读议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于是乎我们的群文阅读课堂出现了要么顺其自然,学生自由发挥,要么热热闹闹的假交流、假阅读现象。
二是群文阅读课堂跑马观花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总感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外布置阅读,可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插不进一根针,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总是捉襟见肘。但一个稍微有一定思想的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们处于二难选择:给课堂时间阅读,那么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布置课外阅读,似乎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我们的群文阅读课堂,学生读得匆忙,理解肤浅,停留于文本字面意义,更别说沉潜涵咏,品其美点,吸其意蕴了。
我们也观摩过很多群文阅读竞赛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各类课堂,不少课堂仍然存在这个问题。比较好的课堂,那肯定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到位,老师准备也是下了深水,而且很多课本来就是集学校教研组之集体智慧,可我们平时的群文阅读课又没有如此便利。
三是远视:后患预见
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最主要是语文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群文阅读的初衷是让学生多读,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比对读议中语文思维得以提升。可在我们的群文阅读课堂上充斥着假热闹,假阅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仅没有养成,反而导致思维浅表化,长此以往大家可以预见:后患无穷!而且,我们也不要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多读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错了!学生从阅读中没有享受到思维驰骋的快感,没有深入思考挖得“宝藏”的成就感,学生兴趣是慢慢会废弛的。
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假“群文”,进入真“群文”呢?个人浅见,抛砖引玉,以飨同人。
一要厘清概念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群文阅读依据阅读需求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围绕议题展开多文本比对读议,借助多文本所提供的丰富内涵和形式,感受多元信息,促进多维思考。重中之重是“比对读议”,找到几篇文本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运用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寻读、猜读、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比较中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二要“读”为本
不管何种阅读,肯定是以“读”为根本。我们语文老师有再多借口,再多理由,“读”必须是我们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第二天要上群文阅读课,哪怕当天不布置常规作业,也要让学生在语文作业时间看文章,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做批注。这是粗读,肯定不够,课堂上还要读,当然要选择性地读,有比较地读,综合运用默读、朗读、跳读、猜读,单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反复比对读议中品味语言魅力,领悟内在意蕴。
在此,我以我校曾森老师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写人物》一课(本课活动四川省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为例作简要说明。在教学“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写人物”这一议题的时候,曾老师从四篇文本中选出三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宗月大师》(老舍)。布置预习就让学生用批注的方法思考: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有何性格特点?你认为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只要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即可。
课堂上,通过默读,分组读,老师范读,有重点地读,让我们在课堂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三位长者的独特魅力,领略写人文章的一大境界——形神兼备。
三要“众”为策
上面谈到文本解读问题,尽管我们有诸多困难,但我不主张编写配套《群文阅读》教学参考。人都有惰性,老师也是人,加上教学工作繁忙,有教参很多老师就不会自己去读书,去深入思考,就又会出现“教教参”的现象。
但文本解读毕竟不是人人都做得好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解读文本要集全备课组甚至教研组之力,借助群体性解读力量来完成。我们可以将老师们分成几个组,提前布置好任务,小组内一人主讲,其余老师补充,全组老师讨论。一学期计划上四至八节群文阅读课,这样分配以后任务也就不重了,而且各备课组做好资料的传承,自己使用时再进一步完善,慢慢就会形成自己校内的教学参考资料。这些东西来自于我们自己,随时还可修正、添补,这可是学校何等宝贵的财富啊!
四要“导”为法
这主要是针对群文阅读课堂师生定位的问题。与常规课堂一样,群文阅读课堂师生角色一定要准确。记得一位语文前辈曾说,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将学生带到大师面前,让大师和学生促膝交流,而老师就站在旁边温柔注视。这就是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毕竟老师的传授是代替学生在思考,如果忽略学生求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自己思维的快感历程,没有交流的碰撞火花,就不能触动学生的神经,也不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来“因势利导”,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设计当然得有讲究,精炼地以几个主问题贯穿课堂,相关的小问题辅助,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展示、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作好比较归纳。
五要“动”为态
这个问题在上面已有阐述,在这里只做侧重点不同的强调。这里的“动”指口动,手动,心动。我们老师都有一个感觉,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越来越不举手回答问题了。当然这与学生身心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应该不是主要原因。你看西方国家的课堂,学生为什么仍然有交流展示的欲望。其实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关。我们是受老式教育熏陶长大的,以前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听,当了老师或多或少要受到这种教育的影响。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动起来,没有自己的思考,学习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